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旅行游记 >>华东 | ||||||||||
|
||||||||||
|
熊月之先生说:“我在美国曾经做过一个演讲,讲的是1897年上海小轮车工人的罢工,那一年,租界的工部局要给小轮车加税。当时的小轮车还没有轮胎,车轮是铁的,工人多装货,一辆小车负重500斤到600斤,这就会破坏租界的街道,那时的街道都是砖石路,工部局要多收200文的税来维护路面,小车工人就罢工,还和租界里的警察发生冲突。上海县的道台是支持小车工人的,道台要和外国领事商量这件事,外国领事对租界内部的事务要和工部局商量,最后各方商议的结果是提高运费100文,再由富人募捐支付另外的100文,租界里的外国人因运费提高不干了,工部局的董事只好全部辞职。这一次罢工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构成,租界里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华界的管理,彼此的妥协,既要*手段也要外交手段。上海后来之所以犯罪多,也和这种特殊的管理分不开,谁也不能越界办案,但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契约的尊重。” 事实上,对契约的尊重也就是对个人财产的尊重。老上海人以英国人马立师的名字指称他所拥有的广阔的地产,哈同的发家传奇也是契约关系的注脚——他以每亩20两银子买下的南京路在租界扩张的过程中涨了2万倍,但这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会为了几块钱的房租在灶间里磨几个小时,“上海滩没人敢欠哈同的房租”,这句老话反映了人们的契约意识。哈同死后,他留下的大笔遗产和收养的大队儿女引起很长时间的法律诉讼,他的房产在历史变迁中失去了,却留下一部关于财富和契约的民间教材。 许敏先生说:“上海的历史传统就是契约意识和谈判意识特别浓厚。上海市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样,后来上海出了很多外交家,北洋政府里的好多条约也是上海人去谈的。从许多前人留下的笔记中,能看出上海人的历史观和道德观,他们特别推崇那些讲信用的人。比如我读到徐元章的外祖父在‘一战’前与德国人做染料生意,‘一战’德国战败,德国商人都回去了,一批财产放在他哪里,托他经营。后来德国商人再回来,徐元章外祖父把这些财产全部还给他。许敏说,“不是说所有上海人都这样,但上海人相比外地人还是有一种强调信誉的传统。信誉是公共道德的基础。上海的市民意识建立在这种以信誉为基础的公共关系传统之上,上海人是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进行的洗礼,所以做人一般先要弄清自己的位置。他们比较清楚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上按公共规则生活,这就是遵守契约对自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第24页、共27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