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旅行游记 >>华东 | ||||||||||
|
||||||||||
|
此次古徽州行的第一个景点就选择渔梁坝,这是有原因的。在我看来,整个徽州能够兴盛近千年,可以说是与这座小小的坝体有莫大关系。 徽州地处群山之中,以前与外界的交通和商旅往来主要是通过水路,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都要在渔梁坝码头上下舟船。过新安,下钱塘,闯荡天下,可以说这里就是徽商的发迹起点。徽商赚了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则兴办教育,进而入仕,博取功名,做官;然后又衣锦还乡,兴办教育,造就了中国的一代“儒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而带动了新安理学(徽州古称新安郡)、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的一度繁荣。 有人将渔梁坝比作都江堰,除了从水利工程方面的建筑难度来讲外,就其产生的结果影响来说,想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江堰哺育了一个天府之国,渔梁坝造就了一个与敦煌学、藏学相比肩的地方学——徽州学。 沿着渔梁古街道前行,远远地就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再朝前走几步,下了百步码头,在照片上曾经几次看到的渔梁坝体就毫无遮挡地完全呈现在眼前了:由一块块石板垒成的坝体宛若一整块灰白色的巨石横卧水波之上,最远处的两个开水口中,坝体上游的水流正以极快的速度流过坝体冲向下游,与下游的乱石堆相碰撞,溅起朵朵浪花,那轰鸣巨响就产生于那两个水口。 我迫不及待地迅速地下到坝体上,导游便开始细细讲解渔梁坝的建筑和历史…… 眼前的这座坝体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唐宋年间人们就在这里垒石为坝,至今已有千年,现在的古坝为明代1501年重建,为整个徽州的水口。渔梁坝的修筑,既可蓄上游之水,亦可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非常有利。整个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坝高近七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就是说,最高的石块有近七米长!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 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竖石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 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由于其形状像燕子的尾巴,故又称燕尾石,这样,上下左右 紧联一体,便构筑了这跨江而卧的坚实坝体。坝中间有三个开水门,深浅不一,用于排水。现在是枯水季节,就只有远处那两条深些的开水门有水往下流,眼前这条浅些的则断流了。待到六七月份,雨过之后,上游的江水渐涨,整个坝体都将湮没在水流之中,变成一条百余米宽的瀑布,景象极为壮观。 通过导游的讲述,才让我真正明白这渔梁坝真是不简单!想想古代的建筑机械,要完成这样一项宏伟工程不容易,怪不得被人与都江堰相提并论。 站在坝体上,举目四望,几名村妇正在坝上那口特意设置的“泉眼”中洗衣服,几个村民正举着钓杆在悠闲的钓鱼;坝的上游,几只游船飘浮在碧波如镜的水面上,坝下则是乱石嶙峋,浪峰击石;对面的紫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一片青翠,这边的渔梁镇老街则是层层叠叠的马头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3页、共13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