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旅行游记 >>华南 | ||||||||||
|
||||||||||
|
出阳朔县城不远我们就拐进了山路,说是山路其实也算并非大别山区的那种崎岖不堪了,只是在山间穿梭而以。辅以河流农田,一如我们从广西卫视片头中看到的风光。开惯摩托的我好久不骑自行车了,一开始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好在同样是2轮,5分钟之后,已经可以学着双手脱把了。 当注意力从自行车上离开的时候,我开始发现沿途的一些特点。第一,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其实在上海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我也会买副春联贴在门口,如今也流行过中国年,但是比及阳朔,只能说自己那是在附着风雅。这里的每户人家,每幅春联必定是手写,而且按我一路看来,竟然很少有重复的,使得我对当地村民的文学修养敬佩不已。第二,就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备的抽水井。我在浙江农村居住的时候,井也不算是稀奇玩意儿。但是抽水井就没见过了。感觉这样比普通的水井要方便得多,在普通水井里打水,可不是光凭力气就可以的了,一个空桶下去,由于浮力的作用是不会沉到水底的,所以如何让它灌满水是个学问。这样一来,阳朔居民们的法子显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有力气,甚至没力气,摇动水泵的手柄,清凉的井水就会喷涌而出。这使得我对当地村民的工程学造诣又敬佩不已。说到这里,阳朔的村民已经文理兼通,中西贯用了。 竹筏 在山路和公路上骑行了大约半个多小时,领队的小封车头一拐,进了一个村落,然后路就变成了田埂,一行人下车推行。正好在一个麦地里,回头一望,看到一大片空旷的平地映衬着后面的青山,中间点缀着农舍,一片片篱笆上结着的不知名的作物,我们大发田园诗意,纷纷拍照留念。 前行穿过一片作物棚,豁然开朗,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条小河横在了眼前,码头上颇是热闹。正在看哪里有售票的地方,几个揽活的艄公已经围了上来。问价,回答是每个竹筏150元。我正想说120行不行,旁边的小杨抢了上来:“80元。”我们大惊失色,生怕这话侮辱了艄公的劳动力。没想到对方只是愣了一下,还以100,我赶紧欣喜的同意。于是有一个收钱的人跑上来说让我们把钱付给他,艄公点头表示认可,一行人往码头下走去。途中看到另一拨人砍价结束,其中一个男人开心的说:“他们看在我们是学生的份上,同意便宜点,只要130元。”于是我们都感激的望向小杨,小杨明显对我的性急不满,说要不是我这么着急同意,80元也能砍下来。 竹筏是2个人一张,属于普通人觉着挤,恋人们觉着宽敞的尺寸。从岸上跨到竹筏上大概有半米多的落差,跨过去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术,不然很可能跳到河里去。沿岸小贩聚集,兜售沙皮柚等当地水果,我们考虑到不增加竹筏的承重,纷纷婉拒。 竹筏开始离开岸边,向青山绿水间行去,我的心灵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照相机一路工作着,记录着遇龙河两岸的美不胜收。我们手痒,有时候便拿过艄公的竹竿撑几下——也就几下,因为发现撑船尽管比划船的技术含量要低,但是却是个体力活,3米长的竹竿一入水,顿时沉的拿捏不住,被流水冲得直往后漂。到后来,即便想拍一张撑竹筏的照片,也是必须气运丹田,双臂发力才能保持竹竿笔直的姿态。照片上的笑脸故作轻松,内心却无不痛苦。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6页、共17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