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6日,新加坡捷星亚洲航空公司首次进军中国,开通每周4班的新加坡至海口航线。按照捷星航空的战略规划,海口是其在中国的转运中心,将成为国际游客或中国游客进出的集散地。
去年底至2010年3月期间,北京好运通公司、印度翠鸟航空、印度捷特航空和南航也将联手开通执飞三亚至印度的两条航线:广州—三亚—孟买和广州—三亚—加尔各答。
吸引这些国内外航空公司不断进入海南的,缘起于7年前一场中国民航史上力度最大的开放。2003年3月,海南的天空悄悄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海南成为首个开放第三、四、五航权的试点省份。从此,海南开辟了中国最开放的“天空特区”,成为国际航空业关注的焦点。
海南一直是航空国际化前沿地区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为海南民航的腾飞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特别是1980年代后期,到海南投资、经商、求职、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热潮,新开的航线逐渐增多,航空客货运输量大幅增长。随着三亚凤凰、海口美兰两大国际机场相继建成,海南终于冲破与外界沟通的障碍。
其实,海南岛独特的国际地理区位一直为国际所关注,海南航空业实际上一直处在国际化的前沿地区。
2000年12月7日,中越两国达成协议:2001年11月1日,南中国海地区航路管制权全面移交给中国三亚,我国实现了对南中国海的航空管制权。在“国际民航组织三亚责任区”管理的28万多平方公里南中国海空域中,截至2003年共有7条国际航路穿越,涉及40多个国家的90多家航空公司航班要在其引导下从南海上空经过,每天飞越的国际航班达350多架次。
但令人遗憾的是,海南仅仅拥有天空的管辖权,却未形成国际运输网络。2001年,海南开始对21国团队游客实行免签证入境,对160多个国家的游客实行落地签证。由于缺乏国际航线,这些便捷的入境签证政策无法“落地”。直至2003年3月,海南仅有5条国际航线权,每周航班量34班,不畅的空中通道,羁绊着海南经济腾飞的翅膀。
此时,“天空开放”的浪潮正席卷国际民航业。在太平洋西岸,东京、香港、曼谷、汉城、台北已逐步成为国际航空的中转中心。正在追赶国际航空自由化潮流的中国民航业,也在寻找一个中国天空开放的突破口。
中国航空自由化进程的“风向标”
“两条航线相加的效益潜力要远远大于两条航线本身”,在航空业内有这样一个定律。海南正处于东南亚航空中枢点,把它迅速放开可以吸引大量国际航班,继而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国际航空中转中心。曾在国家民航总局工作的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非常清楚,航权开放将是我国航空市场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11月,海航提出了以航权开放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王岐山、海南省长汪啸风和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的肯定。当时,党的十六大正在北京召开。十六大结束之后,陈峰安排了一场北京见面会,三位领导者就海南航权开放进行第一次高层对接。
2003年1月16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海航完成了《关于海南开放航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当年2月28日,海南省政府向国家民航总局递交了《关于商请将海南作为开放第五航权和第六航权试点地区的函》。在向国家民航总局申述的试点理由中,海南地缘上的劣势变成了天空开放的优势:首先,海南是个岛屿地区,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即使试点失败也不会对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造成太大冲击;其次,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第三,海南大力发展国际休闲度假游,其自身开放度已具备了天空开放的软环境。
很快进入3月,国际民航组织的第五届全球航空运输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自由化的挑战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加速了中国开放航权的进程———中国民航业只有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才能从航空大国走向航空强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