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行游记 >> 游记攻略 >> 正文 | ||||||||||||||
|
||||||||||||||
|
||||||||||||||
时间:2025/1/28 3:50:09来源:shuyan中国 九十年代初,曾厝垵人还喜欢把抗日战争和两岸对峙时期的事情挂在嘴边。日本人从五通上岸后,对曾厝垵村进行残忍的屠杀,至今仍是老人们心头的抹不去的痛苦回忆。而两岸对峙时期的故事,则显得有些无厘头:农民在海边劳作,冷不防地有颗炸弹飞过来,停在脚边,幸运的便逃过一劫,如果运气不好,就“壮烈牺牲”了。虽然离奇,但从曾厝垵人的嘴里说出来,又是千真万确的。 曾厝垵的奇闻绝不都是沉重的,1929年,曾厝垵飞机场曾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飞机的降落。陈文麟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径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多公里,在5月12日飞抵厦门。当年这个事件,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更别说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曾厝垵村民。 叹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这里的一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曾厝垵被列入城区改造范围,规划建设成为厦门东南海滨的文教、疗养、旅游、居住区,建设安置房、片区市政道路、公建配套、集中绿化景观等。而曾厝垵的自然村岁月,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里了。 侨村风采 走在曾厝垵,随处可见当年华侨遗留下来的痕迹。建筑是最直观的展示,当年华侨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至今仍有所保留。较大的住宅群甚至综合两种建筑风格为一体:古建筑的前面两“落”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落”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如今,这些华侨房屋由华侨的后代或亲戚居住、管理。只是它们现在也像鼓浪屿的老建筑一样,正在一步一步地没落了。 除了建筑外,路旁散落的建筑构件都在提醒着你,华侨经济曾经对这个自然村产生的影响,断残的龙柱、来自吕宋的铁花、台湾日据时代生产的瓷砖等等。 村里最有名的华侨,是曾国办先生。曾国办先生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在1927年和弟弟曾国聪一起投资建设了厦门思明电影院,但是,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投资者,他对厦门的贡献并仅仅在于此。 早在1920年代,曾国办就投资了当时的环岛路(曾厝垵到镇北关的一段乡村公路,现在因城市建设已经发生变迁了),三、四十年代又合股投资了厦门到同安的海上运输。改革开放之后,这位华侨已是年迈的老人,尽管他在曾厝垵的多数产业早已经毁于日寇手中,但是他在菲律宾再次表示委托子孙回家乡投资。遗憾天不遂人愿,他不久后就去世了,一切独资、合资、合作也就烟消云散。 现在,村里路边的一块石碑还记录着他的事迹。 战争的遗迹也充分表明华侨与曾厝垵血脉相连的关系。村里的老人说,抗战期间村里比较好的房子都被日本鬼子烧毁,小洋楼首当其冲。老人们猜测日本鬼子纵火“番仔楼”,是对闽南华侨泄愤。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个特殊的阶级——闽南华侨从这个自然村渐渐淡出了。 文摘2:曾厝垵——雕塑村的故事 厦门的魅力和生机在哪里?在厦门市民的多彩多姿的梦里,在厦门居民的独具特色的“部落”里。一不留神,厦门的“雕塑”部落就入了记者的法眼,正是这些更多“部落”,使厦门的“人杰地灵”有了新时代的风貌。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展开“搜村”大行动,带着读者领略市民身边的人文风光 。 曾厝垵,原本被有人认为是最没文化的村落之一,可是,这里现在却聚集起将近20家的雕塑工作室和大批的雕塑家,小渔村被不自觉地雕塑成了一个“艺术村”,村里的生态还相当完整,奇妙地维持着均衡。 陈文令:“之间状态”诞生红孩子 陈文令是最早进入这里的职业雕塑家,他来的时候是1998年。他觉得这儿面向大海,外部空间大,又邻近厦大,人文环境好。既在农村,又不远离城市,这种“之间状态”正是他渴望的人生和艺术状态。陈文令刚来时,就在西边社租了套房子,外面的人想找他,七拐八拐才能找到,还经常被狗追着。和朋友一边谈论艺术,一边可以听到隔壁阿婆的刷锅声。 如今,提起陈文令,或者他的“红孩子”,几乎是无人不知了。“红孩子”至今仍在全国巡回展览着。其中30件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8件被南京经典艺苑等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一件“红孩儿与海龟”将在参加完厦门“大海与音乐”国际雕塑展后,永久落户厦门。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