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旅行游记 >>华南
  相关文章
  • 西行行头大暴光
  • 明天,我将西行
  • 云南饮食小谈——吃在大理
  • 鱼游云南手记(一)
  • 千万小心黑车导游:云AL0320
  • 黑店
  • 致我梅里雪山和虎跳峡的团友们
  • 12月13日-23日游丽江、梅里、泸沽湖
  • 滇西北驴行小贴士(必看)
  • 丽江、香格里拉、泸沽湖双飞十天自助团(丽江往返)
  • 彩云之南的追寻——三个王朝的背影  
    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我有生之年的某一天,居然有机会接而连三的听到这个称呼,而这个称呼的指向对象竟然就是我。
    称呼我的,是我们的导游,一位伶俐可爱的白族少女,穿着传统的白族服装,小鸟般招呼着我们。按当地规矩,我们称呼她为“金花”。
    可能她原本是想称呼我们“汉族人”或者“外乡人”,但话一出口就成了“汉人”,大约是习惯了。看的出,她这么称呼我们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为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出她与我们在血缘和习俗上的区别。但这的确是一个很让我浮想联翩,且有着说不出的别扭的称呼。
    我们“汉人”里曾经有过一位出类拔萃的思想家名叫孔丘的。他老人家的言行在其后整整两千年里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与人生坐标。在他絮絮叨叨,言无不尽的语录里,有一句话后来几乎成了与汉民族为邻的各族的梦魇,他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敢打*,孔老夫子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没有预料到这句话给其他民族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于是在其后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他的子孙们将“修文德”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逐步将这种生活方式复杂到了无与伦比。而“远人”们也恰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在对文明的仰慕中纷至沓来,之后渐渐消溶在了这片文明里,成为了这片文明的一部分。他们与原有的汉民族共同造就了我们今天拥有泱泱十三亿人口的汉族。
    汉族在自己的形成过程里究竟消溶了多少个民族,恐怕已经没有人能统计清楚了。在这个长长的失踪人口名单里,包括了我们史书里有记载或没有记载的种类繁杂的民族甚至种族:匈奴、狄、东越、鲜卑、羯、氐、突厥、党项、契丹……,据今人考证,可能还有一部分犹太人、吉卜赛人和罗马人。如果没有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预,这个名单的后面甚至还可能加上蒙古族和满族的名字。
    在汉族独步天下的同化能力面前,任何试图拒绝这种同化的行为看上去都更像是一次与事无补的挣扎,或者一件足以遗臭万年的蠢行。于是许多民族主动的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原则和习俗,开始学汉话,改汉姓,娶汉女,自觉自愿的和汉民族成为了一家人。
    自古以来,“汉人”们毫无原由的笃信着这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此他们尽可能的与“非我族类”的人们保持着隔阂,恪守着界线。但他们区分“族”的标准却异常的简单而莫明其妙:衣冠、姓氏、语言和处世方式,至于最最重要的DNA组成却全然不在考虑之列。于是汉话、汉姓和汉妻就足以成为获取“汉人”们认同的绿卡。这种情形直到今天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一个外国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并能按照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处事(比如会给人面子,或者会给人红包),那么他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中国人的认同与钞票;反之却举步为艰。
    但是,偏偏有那么几个民族却是例外,他们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顽强的抵制着“汉人”对自己的同化。他们与“汉人”始终保持着一个合理而安全的距离——既不太近,以免步别族被同化的后尘,也不太远,毕竟汉人那里有他们需要的瓷器和铁器。
    白族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在几个倔犟而顽强的生存于“汉化”压力下的民族当中,白族是唯一一个没有与汉族发生过大规模兼并战争的民族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第2页、共9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