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毛入学率”——同龄人口上大学的比例,就是百分之一左右。因此,他们比同龄人学识和修养要好得多,人们注意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无论是即席演讲,还是发表重要讲话,常常引经据典,表达*理念,其文化底蕴和学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二,他们得到了新中国最好大学教育,那个时期的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干部”的,国家给予这批人生活和学业的资助是其他时期的大学教育不可能办到的,他们对党和国家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大多数是搞技术的,而且大多数时间在基层渡过,并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比较“边缘化”的。因此,第一,从政并非是许多人的初衷,而早期的技术背景,给了他们早期的生存空间和实践场所。第二,在基层的多年生活,使得他们对中国的国情非常熟悉,即便他们有些人后来 “留学”过,但是与现在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又喜欢妄评天下的某些“海龟派”是不同。第三,“文革”中的边缘化状态,使得他们躲过人生的一劫,如果他们在当时是“中心化”的人物,就不可能进入小平同志的“人事名单”,“文革”期间的“三种人”是小平同志用人的底线和禁区,这叫“路线出感情”;同时他们对宏观决策的失误对国家和个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刻的体验。
——他们个人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时代,得益于特定的历史格局。从晋升的角度看,所谓“历史格局”指两条:一是特定的干部政策——“潮流”,二是特定的遴选人——“贵人”,统而言之叫“机遇”。因此,第一,他们是在邓小平同志干部“四化方针” 走上从政之路,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十分感恩的。第二,他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有些人本身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对以江泽民同志为页码:[1] [2] [3] [4] [5] [6] [7] 第4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