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 ||||||||||
|
||||||||||
|
和沈小姐一样,出租车司机孙先生每天花在阅读《扬子晚报》的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这是一张发行量已经超过150万份的晚报,其中,除了头版以最简要的文字报道国家大事之外,其他版面最喜欢登的,都是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流言蜚语,供市民做茶余饭后谈资。孙先生的职业优势,使他成为这家报社的“新闻线人”,“每月收入大概几百元。”孙先生笑呵呵地说。 南京媒体的市民气质,使得这里的谈资永无乏味之可能:如一个官员嫖娼如何被当场捉住,一位伯父赶走侄子怎样霸占了侄媳妇的床,一个善良的姐姐终身不嫁为了照顾两个傻子兄弟。有一档叫《法治现场》的节目,干脆设了个《有请当事人》,把矛盾的双方请到演播室,生活中吵不完的架,说不清的道理,在电视直播中继续进行。当然,这类节目有时也流于过分展示传奇的凉薄与草率,不时也充满了古朴的道德说教与煽情。而它在叙事风格与价值观念上,与其说是传播了各种现代的生活观念,毋宁说,这是充满市民情调的明清小说在新时代的兜转投影。 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曾戏讽大陆的主持人做节目像“端着一盆火锅”,这种一本正经的模式在这里却变成“天涯若比邻”的亲切。《直播南京》的主持人东升怎么看也像“说书的”,貌不惊人的他偶尔打起领带竟然遭到很多观众的抗议。《南京零距离》的孟非剃了个光头,被戏称为大妈的“心头好”,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所见所闻,往往成为他当晚新闻脱口秀的卖点。 外省人看着这些报纸或电视节目,也许会怀疑几百年时光流逝,对这个龙盘虎踞的城市及其生活方式,好像没有发生任何影响。而对南京人而言,历史包袱既然主要是由国家机器和主流文化所负荷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