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新闻中心 >> 产业动态 >> 正文 | ||||||||||||||
|
||||||||||||||
|
||||||||||||||
时间:2024/11/22 23:09:14来源:不详 旅游开发中厚古薄今的趋势可谓愈演愈烈了。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频频上演的属地之争为证——江苏连云港和福建顺昌争抢着《西游记》中美猴王的家乡水帘洞;湖南常德和重酉阳县争夺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湖北黄石和浙江湖州争抢着唐朝诗人张志和所作名篇《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唐代诗人杜牧在其著名的《清明》一诗中提到的“杏花村”目前尚有“山西说”、“安徽池州说”、“江苏南京说”、“湖北麻城说”、“江苏丰县说”等等;梁祝之乡则引发了浙江鄞州、江苏宜兴等九地的争夺…… 这些“宣战”者虽然所属地域不同,但仔细看来都具备了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所有人无一不在言之凿凿的声称自己是某位历史名人的家乡所在地,或者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又或者是某个著名诗句的描述地,而且似乎“有理有据”;其二,只要是历史上有点名气的都被挖了出来奉为“珍贵资源”,千古流芳的自然在首轮竞赛中就可胜出,臭名昭著的即使在首轮被筛选掉了,也依然可以在“复活赛”中重新粉墨登场,否则安徽省黄山市的西溪南村、山东省的阳谷县和临清市也不会热火朝天的争夺着“西门庆家乡”的头衔,并斥巨资兴建金瓶梅主题公园。 历史文化资源历来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因为历史意味着厚重感和生命力,文化代表着涵蕴和品位,都与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目标极为吻合。以文化形象的树立为先导,以文化产业的壮大为助力是很多城市打造地方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手段和途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各地文化意识的加强。但是,我们也发现,以文化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往往只是简单的要寻找到一个文化符号而已,然后再经过一番撼天动地的炒作宣传,将这个符号变成光环扣在自己头顶上,从此名扬四海、天下皆知。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把文化当做发展的“救命稻草”。 可惜,文化毕竟不是浮躁的东西,一味的妄图点石成金,一劳永逸,以此达到经济目的,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就像是这一场场热闹并混乱着的文化属地之战,我更希望它们真的是文化之战,是为了捍卫文化的权威与尊严在战斗。而事实上,多少人宣称自己是为了弘扬民族和地方文化,但究竟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关注历史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呢?他们更看重的是文化这个经济引擎是否好用,看重的是文化到底可以产出多少银子吧。不然,那些抢建金瓶梅主题公园的地方难道还真的是为了弄清楚西门庆的户口所在地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打文化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就要改变“文化就是产品”,“文化就是门面”的偏颇思想。培育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一脉相承的环境和氛围,只发掘不护理就会使文化营养不良,萎靡凋零;只嫁接不积累就会使文化水土不服、昙花一现。发展文化的关键在于价值再造和创新,这意味着要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权,鼓励文化创新。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没有错,但不能涸泽而渔,只看重文化表层,而要挖掘文化的高附加值,拓展其价值空间。延续文化的关键则在于引导和教育,因为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靠继承和发扬来延续,这既需要人们自觉的行动,更需要教育的引导。 文化的热闹不代表着旅游开发市场的繁荣,反倒潜伏着种种令人担忧的危机,希望这一场场喧杂的文化属地之战能够早些偃旗息鼓,然后冷静地思考我们该以旅游的名义为文化做些什么?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