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酒店预定 特价机票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游新闻 >> 国内旅游资讯 >> 正文 | ||||||||||||||
|
||||||||||||||
|
||||||||||||||
时间:2013-7-25 13:42:57 来源:商业价值| “Kayak和去哪儿的出现,是旅游个性化的第一阶段。” 陈罡对说。在他看来,携程和艺龙(即Expedia模式)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把线下的旅游搬到了线上,是“裹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行业”。但Kayak和去哪这种比价引擎,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的藩篱,帮助人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这是互联网改造旅游行业的一个里程碑。”陈罡说:“从这时开始,旅行者可以自己掌握的环节越来越多。” “现在去趟泰国比去海南还要方便、便宜。”蔡景晖说:“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高频度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数字化与PGC社区崛起 10年间旅游行业大变革的体现之二,是旅游内容——主要是游记与攻略——的数字化。 10年前,旅游内容以书籍和网络垂直社区的两种方式存在。其中,书籍的受众要远远超过垂直社区的受众,这一局面延续到了2010年。 垂直的旅游社区在中国的出现不可谓不早。早在世纪之交的时候,门户网站就上线了旅游频道,携程网在初期也有名为“目的地”的旅游社区板块。特别是北京的绿野网和深圳的磨房网,成为了中国背包客们的精神家园。 但这些以UGC(用户生成内容)形态存在的旅游社区,却有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海外的旅行内容较少,不能满足海外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优质旅行内容的作者不能保证作品的更新效率,UGC内容参差不齐,甚至线下活动组织多于线上内容更新——后者至今仍是这些尚存于世的老牌垂直社区的短板。 于是,在2011年之前的日子里,精品的旅游内容和攻略,更多地出现于纸质书籍之上。以蔡景晖于2004引进中国的《LP》为例,在每年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光中关村图书大厦一个销售点,每月的销量就会超过4000册。此外,中国的职业旅行家群体也开始出现,他们靠载有新鲜内容和优质图片的旅行游记版税来赚钱养活自己,并赚取下次冒险的旅费。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2004年初诞生的穷游和2006年诞生的蚂蜂窝,能够区别于一般UGC旅游社区而做编辑精品内容的PGC(即专家制造内容)社区,但他们积累用户的速度仍然十分缓慢,这些社区的影响还无法与《LP》等书籍抗衡。 然而,随着2010年开始的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旅游内容的免费大餐和碎片化阅读开始异军突起——大量优质的旅游内容开始数字化到免费的App之中,纸质书籍和PGC社区之间对旅行者的影响力发生了逆转。 以蚂蜂窝为例,在其于2011年推出App产品之前,其社区在5年间积累的用户总共才有10万。而其首款App——旅行翻译官在推出3个月之后,便获得了50万的下载量。截至2012年9月,旅游攻略和嗡嗡等App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000万,今年4月份则突破了2000万! 蚂蜂窝和穷游们的好日子到来的时候,《LP》们的坏日子也就来到了。一直以来,《LP》以其字多图少的可靠指南,拒绝植入广告的纯粹姿态和充满人文主义的旅行见闻,成为了“背包客的圣经”。其至今已经推出了500册遍布世界的不同目的地的精品旅行指南。其销量占到所有英语旅行指南销售数量的1/4。 然而,《LP》的这些优点,都在汹涌而来的旅游App面前不堪一击。逐渐地,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们都选择将沉重、内容更新缓慢的《LP》放置在了书柜中做收藏品,而行囊中带着一款或多款移动设备踏上新的旅程。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强大如BBC的传媒平台也无法挽回《LP》的昔日辉煌。《LP》所倡导的那种完全释放身心的个性旅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之后,《LP》自己却成为了明日黄花,这不得不说是互联网改造世界的力量使然。 其实,BBC从惠勒夫妇手中收购《LP》全部股份的2011年(BBC先于2007年收购了《LP》75%的股份),正是移动互联网大爆发之年。而在被出售之前,《LP》已经有1/4的收入来自于数字渠道,其中包括各类App。 走向衰落的不仅仅是《LP》。往日披着自由光环的职业旅行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