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6 10:39:29来源:有心脏病的猫
教育 坐蒸汽小火车去甘蔗谷,本来在种植园庄主旧居停留后应该继续向北开到一个农场参观,但两站之间的铁路桥断了,就把全部时间都放在第一站了。老外们或者在餐厅吃饭喝咖啡、或者躲在树荫下看书,我则跑到附近的村子乱转。转着转着就来到一所小学前,猛然看到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真有种亲切的感觉,估计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古两国是这样的了。低年级的小学生戴的是蓝色领巾,大约是还不够入队资格吧。 由于古巴的教育完全免费,所有学生从服装(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全国统一的学生服)到书本到装备(书包、铅笔盒之类)都是统一的,学生不论家境贫富在学校里面都没什么好攀比的,这对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是很有益的。古巴之所以不论穷富大部分人看上去都很快乐,跟这样的教育肯定是正相关的。 说到这里讲个小插曲。在霍尔金,晚饭前跟从巴拉果阿同车过来的法国女孩一起溜达,看着广场上各色古巴人等面带笑容随着音乐舞动,我说,各地的古巴人看起来都很快乐啊!法国女孩说,我也发现了,总体来说他们确实很快乐,因为他们从不抱怨什么,不像法国人,我们比他们过得好多了,但并不快乐,法国人总在不停地抱怨,抱怨每一件事情…… 我立刻想到不久前的法国航空业罢工,才知道这位就是受害者之一,她来古巴的时候就因为那次罢工又换航班又改航线的,多飞了好几个小时,说在哈瓦那机场降落的时候,德国机长在广播里没好气地说,感谢各位乘坐我们的航班,更感谢法国同行罢工给我们带来的种种麻烦…… 在老卡的游击队大本营所在国家公园外的村子附近,有专门教导孩子们如何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盖房子、又如何盖钢筋水泥的楼房、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各种植物并了解它们的性能(可食用、可药用、可建筑用等等)、各种结绳法、如何耕种等的教育基地,因为这里地处古巴最高山脉,植被种类丰富、气候变化多端,是开展此类教育的最佳所在,每到周末都有各地的小学轮流组织学生前来学习,多少年来一直如此。这一点比中国可是强多了,我们的城里娃多少年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在该跟人家学学。我至今认为,老毛当年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理念是非常科学的,城里娇生惯养饭来张口的孩子确实非常有必要下去体验体验生活的艰辛、掌握一些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敬畏自然,只可惜挺好的事情被政治这个东西搞过了头,贻害无穷…… 有一件事情我觉得有点奇怪,我在哈瓦那大学也曾进教学楼参观,发现不管是什么专业,英语基本都是必考科目,为什么古巴人就是不会讲英语呢?虽然说大多数中国人(九零二千后不包括在内,他们的英语学习开始得太早,有些孩子甚至本末倒置到英文比中文学得都好)也是从初一到大二至少学8年的英语而仍然无法开口,但是,中文和英文完全不着边儿嘛,又用不上,可以理解,西文和英语再怎么着也是有相通之处的,而且,按照外国游客/本国居民的比例来说,古巴比中国那可是高多了…… 就此请教过老卡大本营那位导游,他说因为英语是他们的敌人的语言,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好好学,这个么…… 想想我自己打死都不会学日语,也许真有一部分古巴人是这样想的呢,哈哈。 另外Elaine在我前边日志下的留言也说到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很多欧洲游客都会讲西语,所以古巴人没什么学英文的动力。确实,比如我在古巴遇到的很多法国人,英文是一句不会,西语倒讲得挺顺溜。问过前面讲到的那位法国女孩,她说是因为西语跟法语非常接近之故。但是,也并不能说绝大多数外国游客都会讲西语——我遇到的大部分美国加拿大游客就跟我一样对西语一窍不通嘛。尽管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西语人口,但普通美国人会讲英语之外语言的并不多,大约人家美国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的母语自然也是天下第一,用不着学别人说话吧。巴拉果阿房东的锅炉工程师儿子就说过,他之所以会讲点英语完全是因为很多房客不懂西语,他为了方便交流才慢慢学了一些的,所以他同时还可以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过他跟我说了,中文完全是两码事,就算来上一二百个说中文的房客,他也只能学会一句“你好”,最多再加句“谢谢”,哈哈。 娱乐 古巴的很多地方都有“周六街欢”的传统,“街欢”是我的翻译,实际上就是Street Festival,或者叫Street Party更合适一些。每到周六晚上,在城市或乡镇的一两条主要大街上,附近的餐馆都将所有的桌椅都搬到大街中央,各色乐队分别占据自己看中的位置,很多家庭举家前来就餐,不就餐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也都聚集到乐队附近,一开始往往只是乐队自顾自演奏,这是“热场”,慢慢地就会有人随着音乐舞动起来。古巴最流行的是“撒尔萨”和“恰恰”,上至80岁老人、下至五六岁孩童,听着听着音乐就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到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