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行游记 >> 游记攻略 >> 正文 | ||||||||||||||
|
||||||||||||||
|
||||||||||||||
时间:2024/11/26 11:58:48来源:不详 相传晋文公的母舅孤偃大夫身居显位,坐享安乐,挥霍无度。他每年六月初六都为自己大做生日,手下人投其所好,号令百姓户户人家都要送礼,弄得怨声载道。 孤偃大夫的女儿从小以农耕为乐,嫁给了一位农民,因此深知百姓疾苦。父亲做生日那天,照常和丈夫下田耥稻。做完了早工,才同了丈夫回娘家拜寿。 此时狐偃大夫门前车水马龙,突然间看到来了一对破衣落拓的赤脚夫妇,在场者个个目瞪口呆。寿宴完毕,回到后堂,只见女儿含泪跪诉:"女儿不孝,今日有伤寿堂大雅。望爹爹可怜女儿不敢做假,因为父亲现在接触的都是权贵富豪,怎么看得上赤脚巴地的女儿女婿?又哪里晓得农民的疾苦?要知一桌寿宴,超过了农民一年的口粮啊……" "啊!"孤偃大夫听了女儿的话,如梦初醒,从此不准挥霍百姓钱财为自己祝寿,更加心疼自己的女儿。于是,每年六月初六,便把女儿接回家中,了解民间疾苦。他的这种做法,为后人所效仿,慢慢地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四、夏至馄饨免疰夏 夏至,是一年24节气中的夏令关键气节,古代有庆典。据文献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但武进民晨夏至日,者是家家户户吃馄饨,谓可免疰夏,故有"夏至馄饨免疰夏"的谚语。 疰夏,是一种夏季常见的时令病。患者长期发热、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口渴尿频、消瘦烦躁……一人生病,全家不安。武进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的夏至吃馄饨的风俗,在天气乍热,人们胃口普遍欠佳时,确能起到一种调节口味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夏至,又是一年365天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在农业气象上谓之夏令交"时"之日。"时"有头时、二时、三时,头时七天、中时五天、末时三天,时初雨谓"迎时雨",时末雨称"送时雨",时末忌雨。农谚云:"三时三送,低田白种。"又曰:"高田只怕拦时雨,低田只怕送三时。"二时忌打雷,谚语:"中时有雷没低田。"时中气候寒冷主涝,谚云:"时里寒,没竹竿。"("没"是淹的意思)。 五、风土民俗--丧事风俗古今异 丧事风俗,可分古、今以及生前和死后两个阶段来叙述。 生前,旧时的常武地区一带的人,年过半百便开始准备"后事",即准备自己死亡以后的事情,有自己亲自安排的,也有任子女为自己尽孝道的。所谓"后事"不外三件:寿材和寿域;寿衣;寄库。旧时,人们把制作寿材(棺材)视为"喜事",气氛与"做寿"略同,选寿域(墓地)则讲究"风水"和"龙脉走向";寿衣俗称"老衣",包括棉袄、棉裤和内衣,7-13件但必单数,不钉扣、不用缎子(谐音"断子"),用绫或绸为料,颜色男蓝女红;寄库,即为死后预焚锡纸锭,有的在家中烧,有的在寺庙里烧寄。推行火葬以后,此俗逐渐淡化。 死后的丧礼,常武地区民间俗称"白喜事",自古以来形成了一系列俗成,诸如"移尸"、"成服"、"报丧"、"祭奠"、"入殓"、"开吊"、"出殡"、"送葬"、"路祭"、"安葬"、"做七"、"回门"、"周年"、"除灵"、"守孝"等等。 解放以后,殡葬不断改革,破除迷信,推行火葬,仪礼已无定规,一切随缘简化,有的人家死了人为了省事,干脆把办丧事包给殡葬服务处进行"一条龙"服务了,主要内容以成服、入殓、火葬和热热闹闹为前提,简化了许多事宜。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