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旅行游记 >>华南
  相关文章
有怒江的生活  
片田地,作物已经一片金黄了;周围群山莽莽苍苍。这里看不到怒江,但我仍时时感觉到它在崖下奔流。

这里有种悄然遗世的失语感。

刚进村时遇到狂吠的狗,屋里出来一个妇人喝停了它。我向她讨了口水,却烫得不能入口,于是她把水放在一个大勺子里面摇动着,一面腼腆的笑。村里有个天主堂,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它木制的墙体和屋顶都是黑色的,座在一个小空场边高高的基地上,关着门。从门缝往里张望,里面很暗,只看见墙上小小的圣像发着一种淡淡的光。教堂旁的树荫里有座小小的白色的墓。因年代久远而有点发黑。中午的秋那桶,悄无声息。

这一带信奉天主教。始于100多年前外国传教士进入该地区展开传教活动。因为触犯当地喇嘛教的利益,教堂曾被焚毁,那是云南西方宗教史中有名的“白汗洛教案”。不久,西方宗教重新合法进入该区,并逐渐壮大起来。解放后,教区不可避免地逐渐与教廷分离。文革期间,怒江地区的宗教事务与全国一样陷于瘫痪,很多教堂被焚毁。文革后,才逐渐恢复并归于平静。

我出发前,在网上查了一下怒江地区的天主教史,也只是大致如此,并无更详细的资料。而具体到每一个传教士的生平事迹,更是无从找起。

近年来,唯*论的历史观已逐渐在修正。西方宗教的传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官方的历史评价,仍仅仅定位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而另一方面,文化论者正试图在“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等巨大沉重的包裹中探寻宗教的本源和人性——当然,有时也不免失之偏颇或太理想主义。无论怎么说,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与社会,*,历史纷繁芜杂的关系

只有站在烈日下,眼前是这个遗世独立的小村庄,树荫下的白色的墓茔早已因为风雨和年月而发黑。而我只知道这位长眠在此的教士叫李文增,似乎出生于法国中部山区。中年时来到中国。其实就连这点生平,我也逐渐疑惑起来,因为我找不到一点佐证。只是墓下那付躯体是确实在这里归于泥土。这时我才会明白,对于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和喧嚣尘上的历史评价,人的信仰显得如此简单明了安静平和。

在网上,秋那桶的评价也出乎意料地少。大抵只有两种:一种说它是世外的桃源,最后的香格里拉;一种说它是一个平常,甚至肮脏的小村落。对于我来说,认同这两种评价的任何一种都象在嘲笑自己。

如果你仅仅想看壮丽的山水,或想寻找风景如画的村落,或想猎奇,那就不要去秋那桶了,它满足不了你的需求。但如果你并不仅仅是那样,而你又在独自旅行,那就去吧,去怒江,去秋那桶。<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12页、共18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