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旅行游记 >>华南
  相关文章
  • 莽山历险记
  • 凤凰锵锵六人行
  • 凤凰-玉屏(梵净山)-镇远
  • 湘西行_凤凰城
  • 雨中湘西行
  • 乱走湘西(2)
  • “中国芝加哥”——长沙的过去和未来
  • 一个人的张家界——自助游攻略
  • 凤凰到阳朔----凤凰篇
  • 在湘(4)湘江大桥
  • 攀龙附凤自驾游  
    行的一个标志点:由此北上是通道,西去是三江,南下则是我们的来路——桂林。按中学时所学的地理概念,三条公路汇集,该算是个交通枢纽了,但万万没有想到,除了一座加油站和一座木材检查站,再也看不到别的建筑物。而且,岔路口没有路标(这是桂北湘西的特色,其后几天一直是这样的情况,要么没设路标,要有也是又残破又不起眼,每到岔路口总要找人问了路才放心),如果不是到了三江县城往回推算,根本不知道那就是沙宜。
    到程阳时正好是下午5点,风雨桥是在拐个小弯后突然跳进眼帘的。这座与赵州桥、芦沟桥、广济桥齐名的四大名桥之一,就这么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五座牢固的石砌大墩,抗住了百年山洪的冲刷;五个杉木长廊连接的多角塔形亭子,为侗乡人遮挡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长廊气象浑厚,仿佛长虹卧江。桥上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美不胜收。更惊人的是,这座横跨林溪河64米长的木石结构大桥,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实为侗家风雨桥的杰作,中国木建筑的珍品。1965年郭沫若游此,兴奋之余,题诗赞曰:“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 ,学把犁锄事体劳。”手迹刻碑立于桥头。
    正沉浸在美的震撼中,两个手拿票夹的人向车前走来。
    “师傅,来参观吗?”
    小样!一看就知道是来卖票的!不是说不上桥不用买票吗?规矩改了?
    “不是,我们要到通道去,请问还有多远啊?”我装模作样。
    “哦,有80多公里呢,回三江走吧,前面路不好哩。” 两人有些失望,但态度还是满好的。
    “前面不是柏油路了?”
    “不——,全是石子路,我们这是省长特批款子修的。”不知为什么,95%的人都习惯将广西的行政首长称为“省长”,其实人家是“自治区主席”。
    “那我们先到前面看看。”我们把车开过前面那个小弯,从倒后镜里看着那两人在视野中消失,马上停车、跳下来拍照。
    跟阿珊商量是否上桥,她说无所谓,于是我决定掉头赶往通道,估摸8点左右能到。我的近视加散光将近1000度,开夜车的水平很臭,但8点的话还是可以坚持的。
    路上会车,把方向往右打了打。瞄到路边有截断桩,不高,没在意就靠了过去。这个错误的决定造成了我们这个旅程最大的麻烦和整个旅行计划的改变——“噗哧”一声,右前轮瘪了。
    下车查看,轮子给断桩撕开了指甲盖大小的洞。而看断桩,方方正正却并不尖锐,不至于吧?
    “没事没事,半小时就好。”我蛮有自信地安慰着女人们,开始动手卸千斤顶。
    面包车的千斤顶都是卡在中门的下面,加压锁紧,放气松开,十分方便,我经手过8、9辆面包车,莫不如是。
    偏这辆在千斤顶顶端接触处设计了一个小碟样的装置,套住顶端,所有气放掉,千斤顶收到最低,仍被牢牢地卡住。
    见鬼了!
    我用手拽,用脚踹,用起子撬,楞是取不出来。
    阿珊很积极,打电话给他老公求救,末了还让我听。
    女人干嘛遇事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7页、共18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