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 >> 旅行游记 >> 国外游记 >> 正文 | ||||||||||
|
||||||||||
|
||||||||||
时间:2025/2/23 20:16:29来源:不详
莫斯科的夏天是一年之中的黄金季节,平均气温在摄氏25度左右,是旅游的最好时机。对于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苏联人来说,即使25度的温度,他们也会感到炙热难忍。每逢到了这个季节,莫斯科人不分男女老少,几乎是倾巢而出,或到河里游泳,在沙滩接受日光浴,或全家开车到郊外的森林里野炊、露宿。有条件的高薪阶层,他们会选择到克里米亚疗养胜地去休假,或到国外去旅游消遣。夏天对于莫斯科人来说,可谓“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一切不仅是奢望,而且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需要加以抵制的。那时正值中苏两党论战最激烈的阶段,大使馆对留学生的思想抓得很紧,内部制定了一些管理规定。例如,规定留学生除上下课以外,不得一个人单独外出,如必须外出,应当有两人以上同行;夜晚一律不得外出;除导师以外,不得到苏联人家中做客;生活上要节俭,不得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要站稳立场,防止思想变“修”了。大使馆还动员说:“国内遭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经济困难,老百姓吃不饱饭,你们应当节约,毕业回国路费自己支付,以减少国家的开支。”说实话,那时我们都拥护大使馆的这些规定。我们除了维持必须的生活费、书籍费以外,把大约一半的奖学金攒起来,以便作回国的旅费或上交给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无论从思想管理或从经济条件看,我们都不可能自费去旅游。对于我们来说,过革命化的暑假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约1962年7月中旬,苏联科学院国际部通知我们,他们准备组织各国留学生到一个叫戈尔茨克的休养所度假,时间3天,经费由苏方负担,邀请我们参加。我们把这个通知向大使馆作了汇报,大使馆考虑到这是一次国际留学生的集体活动,时间也不长,且苏方负担经费,因此批准我们十多人参加这个活动。 戈尔茨克位于莫斯科的远郊,是一派集体农庄的景象。我们到达时,正值夏收季节,收割机在不停地工作。过去,我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苏联的农庄,它被视为农村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白天我们被组织去参观农庄的畜牧场、学校,访问农户,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时,他们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人民伟大,苏中论战是苏共挑起的,我们不支持苏共的立场。”我们对他们的友好态度表示感谢,并表示要为加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不断努力。 8月初,我随即将毕业的老同学自费去列宁格勒参观,时间是一周,这也算是惟一的一次夏游吧。那些老同学在莫斯科生活三年多,他们还未离开过莫斯科。相比之下,我算是幸运的了,刚来半年就赶上了这趟“末班车”。 本来大使馆是不允许留学生旅游的,但为什么这一次自费去列宁格勒的参观能获得批准呢?这实质上是在革命的名义下组织的一次夏游,是反修思想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策源地,一系列重大革命事件发生在那里,有着丰富的革命文物,早就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一次我们能够身临其境,直接受到列宁主义的教育,的确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我们是乘火车由莫斯科到达列宁格勒的,返回时因水灾,经请示大使馆的批准,我们乘飞机回来。在列宁格勒,我们首先是参观十月革命博物馆,第一届苏维埃会址,阿芙洛尔巡洋舰实物,以及列宁工作过的地方的旧址等。接着,我们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沙皇的夏宫,它的规模之大,建筑艺术之精美,特别是千姿百态的喷泉,栩栩如生的雕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还参观了列宁格勒的油画展,这是我头一次接触西方的油画。最后,我们又参观了列宁格勒大学,苏联科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与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举行座谈,交流了学习与研究的经验。 参观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学习到的内容是丰富的,既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内容,又有多彩的艺术欣赏,使我大大地开阔了眼界。我们带着轻松、惬意的心情回到了莫斯科,很快我就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莫斯科的夏天不仅是旅游的季节,而且也是工作的好时光。 这是我在莫斯科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也是最后一个夏天,在第二年夏天到来之前,我永远地告别了它!
|
|
|
Copyriht 2007 - 2009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