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 ||||||||||
|
||||||||||
|
隆重的充满民俗风情的大"出山",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起柴头"的祭桌摆到大街上,当时为数不多的汽车还要为之绕道 。送葬的行列一排数里,走过繁华的街道后,方才辞客散去。 披麻戴孝自简化为白孝袍加粗麻衣或细麻衣以后,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期;普遍改着黑布工作服旧束麻丝。至今又渐渐只着日常黑白素色衣裳。草鞋、白布鞋,60年代初起改为黑布鞋 。妇女的"甘头"也消失了。孝服的改变是显著的,但是"青头"孝巾不变,依然触目地标志着服丧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 。随着"放手尾钱"在民国渐渐不行以来,解放后戴手尾钱的也很少见了。服丧期戴"孝"布的习俗延续至今,但迟至对年、百日,早的四十九日,甚至头七就脱孝了 。更多的是出于社交生活的需要,在更衣时随手取下,搁在香炉前,算是寄孝了。所以戴孝布、手尾钱的,时下也鲜见了 。妇女更多的是选用黑、蓝的头绳或人造花饰扎发,代替孝布志哀。 "辞生"的祭祀依然。眼下都是第二日"出山",多在出山以前举行,兼有"起柴头"的性质 。"返主"沿袭至今。神主牌自民国起,渐渐改用遗像。现在多再贴上写有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日的红纸条,镜框上饰以红绸金花。墓地返主、点主,早已改在辞喜时进行 。点主之俗,60年代就少见了,唯有捧主返家时还得长孙辈执行,也不能走原路。安灵依然。有长案桌的家庭已不多见,人们在家中厅堂墙上钉上一个小搁板,供着先人遗像,摆上香炉 烛台、香花鲜果,不时供奉。"捧饭"时"叫醒叫kB"的哭声,60年代后鲜见。但"捧饭"多捧至四十九日或百日,后改为初一、十五,直至脱孝 。头七、四十九日、百日、对年、逢"忌日",仍然祭祀,怀念先人的恩德。民间大规模的"做功德"早已罕见,目前多改在寺庙里进行,有的长达数日 。纸厝依然富丽堂皇,焚烧金银纸无数。僧道的迷信表演悄悄地消失了。请僧道到家里历经,超度、告慰亡灵,还时有可见,多在"出山"之后进行。 自古以来,厦门的火葬就和土葬并行。行火葬者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和出家人,其余多为土葬。解放后,大力宣传推广火葬。 自60年代起,普遍实行火葬,为群众所欣然接受。回族人士,遵民族习惯,仍然土葬。火葬后的骨灰直接由殡仪馆送往公墓存放,每年清明时分,群众纷纷前往祭祀 。殡葬部门经营墓地,火化后的骨灰也有人家购地再葬的。但土地有限,再行骨灰葬的只是少数。 厦门丧俗的进步,显示了厦门人生命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23页、共24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