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 ||||||||||
|
||||||||||
|
传统丧礼的演变,自古已有,形式日趋"简化、进步"。但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灵魂崇拜基础上的封建迷信观念则是到解放以后才有了根本的扭转。 "搬铺"的旧习保存依仗,只是下再劳累临终的人,待到死后再行搬铺,仍置于三块板搭成的"水床"上,盖上千古不变的"水被"。现代的人们大多早已忘却了床鬼的禁忌,更多的是为了卫生的考虑。 供"脚尾饭"的习俗尚存,但多见于在旧社会渡过大半辈子的老者。从供不供"脚尾饭"来看,现代社会的丧俗泾渭分明 。祭"脚尾饭"的,较多地保留了传统丧礼的许多做法,鬼神迷信观念不同程度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不供"脚尾饭"的,则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一革到底,采取了全新的现代丧礼做法,不搞祭祀,不烧香烧纸,只设灵堂置遗像,亲友送花圈致敬,佩黑纱致哀,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火化后,骨灰由殡仪馆存入公墓。每逢忌日,亲属聚会,怀念死者;清明上墓,献上鲜花,一样隆重,一样表达了在世人对死者的敬爱和怀念。在社会生活的这一领域里,共和国领导人丧事从简,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 。电视上简单肃穆的追悼会场面,成了最生动形象的移风易俗的教材。 报丧的"过山轿",60年代中后期就绝迹了、"套衫"的仪式,到50年代已经少见,现代多着三重衣,换衣已不再繁琐 。抗清的传统已成历史故事。 亲友致敬布轴的丧仪,直到民国,仍然保留。民国以后,花圈与布轴并行,布置在灵堂,延续至今。送"银纸钱"的习俗如今还盛行,只不过往往与送花圈、送布轴三者合一,作为帮助丧家办丧的一种表示 。送了钱的,一般不再送轴和花圈,反之亦然 。不过还是要在"出山"前送,过后不能送,进则不吉;自家有丧在身,未过百日不送,连人也不能到;喜事未过四个月,或喜期已定者,一般也不参与应酬,恐丧气冲煞。 停柩陋习民国还时有出现,解放后已基本消亡。一般人家,老人亡故之后,过三两天就"出山"了。现今第二日就"出山",不能耽搁 。殡仪馆设有大、中、小灵堂,还有冷藏库,供丧家在方便的时候举行告别仪式。死人不入厝的习俗依存 。至今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22页、共24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