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相关文章
  • 池州戏曲
  • 广州,最繁杂的城市
  • 做一回都市“农庄人” 图
  • 五邑名人故事:恩平抗日四虎将
  • 五邑名人:梁思成
  • 五邑名人:冯如
  • 五邑名人:陈垣
  • 五邑名人:司徒美堂
  • 台湾民间婚礼
  • 宜兴陶瓷艺术节
  • 五邑名人:司徒乔  
    是雪地冰天,他的画面却光艳夺目,好像非这样不足以倾注他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爱恋。他特别爱好蛘丽的颜色,许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他具有一颗明丽的心;同时这也和他乐观的性格有关。在这么沉重的岁月里还能保持乐观,那就不得不归功于对人民力量的信心了。他在一篇展览前记上写道:寸寸血泪,培育着星星希望。这点希望,目前虽微弱得可怜,但决不会熄灭。不知何时,这星星希望才长大起来,照耀这阴郁的大地。""长期脱离斗争实践的他,对于日益壮大的人民力量,是认识不足的。这点渺茫的信心,却在他的心境与画境上闪耀出一丝光亮。

         中年以后,他爱上了中国画。时常临摹名作,学习用传统画法中的简练线条,来纪录时代的脉搏。这个理想,在《鲁迅先生遗容》、《义民图》等许多竹笔或毛笔画里曾略试其锋。解放之后,随着思想上的解放,他急于寻求艺术上的解放。渴想着把长期苦练的果实,结合新的憧憬,熔铸成富于民族格调的新画风。准备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纪念壁画》上,实现这个理想。他费了整整四年时间的惨淡经营,白天想着它,夜里梦着它,眼看要攀上艺术历程上的新高攀。不幸初稿已走,刚待上绢之时,死神却突然夺去他的画笔。

         乔对于艺术,怀看一种近乎宗教似的虔敬心情。他从来不拿画作应酬,怎样穷也不愿卖画,更不许权贵与俗物沾污他的笔端。入画的都是他所尊敬的人物。记得抗战期间画《国殇图》时,他把静多抗战阵亡烈士构成一幅高达一丈多的壁画。画上部时必须在桌子上架椅子,掎子上再搭凳子,然后高高站在上面奋臂挥毫,照例一画五六小时不住笔。我真耽心他累极了栽倒下来。我说:""歇歇吧,别说画累了,站也站累了。""他说:""画这些人,该跪着画才对,站着画还敢说累吗?""

         很可借,他那得来不易的作品,十之六七被毁于炮火。大革命失败,他腋下只夹着一张《有所问》逃出了大屠杀的魔窟——武汉;所有他为革命战士画的宣传鼓动小画片全扔掉了。1936年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第5页、共9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