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多年前的三百块学校饭菜票印刷合同,到18年前破天荒的民企参与包机航运;从经久不衰的牛奶,到组建当年就实现盈利的中高端民营航空公司,有一家公司从温州做到了上海,并且成为罕见的投资、专业经营的成功企业,这就是均瑶集团(简称“均瑶”)。
对于很多人来说,均瑶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它的传奇掌门英年早逝,以至于有人会猜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突来的变故,或者现在的乳业天下就不会是蒙牛和伊利;历史不会重演,世俗的人生也不会,好在均瑶这块金字招牌没有因为乳业的平淡就淡出公众视野,它甚至更光彩了,也有了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百年老店”的目标。
这样的一份荣耀之后,自然少不了现在的副董事长兼总裁、也是王氏三兄弟中最年轻的弟弟王均豪的一份打拼。而就在第三届中国CEO高峰论坛上,王均豪被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
民航里的“泥鳅”
现在说起均瑶,投资圈里的人除了想到均瑶控股的大厦股份,更多的还是会想到均瑶旗下的两家航空公司——全资的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吉祥航空”)与间接控股的奥凯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奥凯航空”)。
王均瑶曾自称是“误打误撞”进到了航空业。1991年,温州永强机场(简称“温州机场”)建成后,除了北京、上海等有限的几条航线,温州机场的航班数十分有限。
精明的温州商人立刻从中嗅出了商机,所谓“找市场不找市长”,王均瑶从开通长沙航线开始,一口气开通了多条省会城市的航线。
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民营企业“掺和”航空业,王均瑶就以挂靠在国有航空公司下面的方式,生生地在航空业壁垒森严的大门边撬开了一条缝。
很多人把王均瑶的这一尝试称为“胆大包天”,但是这种挂靠的生存方式,显然不是一个正处于野蛮生长期的民营企业所能够安之若素的。包机业务看起来很风光,却只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并没有自己的实体公司,也没有自己的品牌,连飞机都是别人的。
为了不只是在航空业的周边打转转,2002年均瑶集团入股武汉航空,成为第一家入股国有航空的民营企业。不过很快,均瑶就退了出来,因为只能参股18%的苛刻要求,让均瑶希望借此控股一家航空公司的愿望落空了。
显然,做一个航空企业的小股东也不是这个温州民企想要的。那么,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始终觉得自己要有飞机在手上。”这是王均瑶在开始包机业务时就有的想法。2004年,国家对于航空业的发展放开了政策,吉祥航空应势成立。
现在吉祥航空不仅有了14架飞机,还计划每年增加4-5架左右,三年连续盈利在王均豪看来并不意外,“我现在办航空公司,实际上我有虚拟航空16年的经验。”
这两年来,民营资本对投身航空热情不减,可惜现实情况似乎并不美妙,被收购甚至破产的消息不时传来。虽然控股的奥凯航空也出了一点股东冲突导致停飞的插曲,但是所幸很快调解复飞,自有的定位中高端的吉祥航空更是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盈利。
这样的一番成就背后,均瑶有什么独门利器?
在王均豪看来,成功有成功的原因,失败有失败的原因。对于别人具体的失败的原因,他不想多做评价,而均瑶航空业务成功的原因,一个是此前16年的被其称为“虚拟航空”的经验,另外一个就要归于专业的航空公司的运营团队,最后就是战略定位。
“我们两兄弟并没有兼任航空公司的总经理,总经理都是专业的航空公司的总经理。”王均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在制定航空战略计划的时候,他们都是对照一些国际标准,进行战略的制定和战术的实施。
而与当下很多航空服务同质化有别,均瑶从营销角度尝试走差异化的道路。有了中高端的定位,战术配合也很重要。为了吸引中高端的客人,均瑶在战术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全部引进全新的飞机,全新飞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