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新闻中心 >> 产业动态 >> 正文
  美图欣赏

夏游西藏团费上涨30% 车票、机票

可折叠式水陆空三栖个人小型飞机

大陆游客遭吊臂砸死续:台北检方

“7·5”事件致1450个旅游团取消
  相关文章
会展并不是所有城市的面包
南京城市规划加减法:河西造CBD 老城限
全球化时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建筑失忆与城市危局
委员建议制定城市色彩规划 各市应有自
我国首部湿地技术指导手册即将发布
特色是和谐城市的灵魂
柳州城市新形象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
专家谈资源城市转型模式
工业城市旅游规划的新思考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  

时间:2024/11/22 5:53:29来源:不详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关键是要协调好人类与湿地的关系,做到既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又尊重和保护湿地生物与环境。本文从人类与湿地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将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划分为隔离模式、交织模式和融合模式,主张通过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有效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游憩行为,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行为模式

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环境资本,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但是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人类干扰等。

人类在城市公园中的游憩行为模式,就是人们在城市公园中的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非凡类型的城市公园,为避免其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必须有效规范人类行为,以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使其在繁华的城市中保留大自然原生态之美。

根据湿地生物生态敏感性特点,兼顾人类的游憩需求,从人类与湿地环境的关系出发,将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划分为隔离模式、交织模式和融合模式。通过在公园不同区域组织不同类型的游憩行为模式,力求达到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做到既尊重和满足人类的需求,又尊重和保护湿地生物与环境。

一、隔离模式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其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城市湿地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1]因此,有必要采取隔离模式,限制人类的游憩行为,使人类与湿地生物互不干扰,保持相对独立,这样才能使城市湿地公园保值并增值。

完全分隔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示范区,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2]它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治理服务区等区域。其中重点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是很多野生动物甚至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移、越冬的场所。假如它们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使其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因此,为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自然野趣与休闲娱乐、保护与游览的关系,在重点保护区内设立为“禁入区”,隔离人的任何方式的游憩行为,将人类与湿地环境完全分隔,并与湿地核心区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将有利于生态恢复和湿地价值的提升。例如有的湿地公园在重点保护区内,在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设置禁入区,以及在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

远距离的视线碰触

湿地往往有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宽广的水面、飞鸣的水鸟、丛生的芦苇,野趣盎然,为城市增加了自然的气息,使城市居民对城市湿地公园产生极大的爱好。如山东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万亩天然芦苇、各种藻类和水草,而且是南北方迁徙鸟类理想的栖息地,除每年来此越冬的上千只大天鹅外,还有黑雁、灰鹤、海鸭、大雁、海鸥以及生活在海边千亩黑松林中的几十种陆地鸟类,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鸟类王国。

现在人们提倡生态旅游、认知自然等,湿地则是最佳的认知场所。出于既要保护又要接近的需求,可以采用远距离的视线碰触的方式,在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前提下,通过这样非凡的信息读取方式,满足城市居民的观赏要求,加强人们对湿地的认知,创造城市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境。例如在肇庆星湖湿地公园中就设有观鹤栈道、观鸟亭台等,方便游客观赏,拉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距离。

二、交织模式

城市湿地公园不仅是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们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点状或线状的交织行为模式,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将人类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其行为活动和强度控制在湿地答应的承载力之内,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散点式的人与自然对话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合理的轻度人为干扰可以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合理利用人为干扰,维护湿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是湿地治理的关键。[3]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建立合理的游憩空间,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人本能地偏爱凭靠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所以在湿地公园的某些区域,可以利用此特点,构建分散的小空间,如隐蔽的停留点、休息平台等,合理展示湿地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将人流分散,使其活动点缀于大环境中,化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将人们的游憩行为对公园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而且分散的小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稳定的心理空间,人们可以驻足、小憩或交流、观测、沉思、感受等,进行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可以近距离地去了解、鉴赏和享用湿地的价值,这也是对湿地资源的一种利用。例如伦敦湿地公园为强调湿地和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鼓励游客的积极参与。通过浸手于池塘,喂食飞鸟和参与园艺等活动,让前来的游客在积极参与中领会湿地的基本价值和多样性。

流动的线式体验

人对环境的感受并非是各个视线片断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空间、时间多维交叉状态下的某种方式的连续展现。在湿地公园中一些不宜停留和汇集的区域,必要的线状空间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方向上的指引和导向,是功能场所的联系纽带。在这里,人的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序列,对环境的感知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运动轻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引导着游客向不同方向流动,减少大量人流的停滞对环境形成的干扰。人们在运动中完成感知自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环境不再是孤立、被动的,而是在多种感官的带动下形成的多元互动的复合关系,构成了人对湿地空间的认知构架及层次。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可以通过湿地公园游览路线的组织,多种交通方式如游船、步道、栈道等的介入,构建流动的线式空间,使人们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清纯与美妙。例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湿地植物观赏区就是由长长的亲水栈道在塘边环绕,一路走去,幽幽的荷香伴着阵阵水波的清爽,让人乐而忘返。

三、融合模式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和公园的复合体,除了多种自然功能之外,还具有历史、文化、旅游等社会功能。以当今公园规划设计理念而言,设计师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尺度、需要、情感、知觉等出发,满足人类生存、大众行为、游憩娱乐及心理需求,强化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融合。

作为人类亲水天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城市湿地公园不仅具有湿地的生物、土壤和水文等特征,同时又是人类以一定的审美眼光通过人工干预促使其发挥其观赏、娱乐效果。因此,为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教育等需求,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为人们提供交往、聚会、休憩、游玩、演出等多样活动集合的游憩场所。在这些区域,人类游憩行为集中,活动基本不受限制,重点体现动感欢乐气氛。例如可以将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划为游憩活动区,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憩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与湿地这两种元素不再是孤立、被动的,而是多元互动的复合关系。人与湿地更加亲近,人们可以触摸湿地动植物,可以戏水泛舟,充分感受湿地环境和生物特有的生态优势,加强了人与湿地的联系。

四、结语

人类是环境中的一部分,二者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渐熟悉到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整个人类延续的必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生态、功能和艺术的统一体,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其关键问题就是在对人类与湿地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基础上构筑人与湿地资源的良好关系。

对人类的游憩行为模式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在规划建设中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又要保护湿地自然栖息地,将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和环境教育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4:39-4

[2]骆林川,董国政.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潜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自然科学版,2006:84-88.

[3]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规划师,2003:75-7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酒店预订 | 特价机票 | 旅游论坛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