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游新闻 >> 国内旅游资讯 >> 正文 | ||||||||||||||
|
||||||||||||||
|
||||||||||||||
时间:2010-2-24 12:55:41 来源:其他媒体 虽然身为吉林省最大内陆湖泊和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但查干湖仍鲜为大部分游客所知,尤其是充满原始北方渔猎文化气息的冬捕,那神秘的祭湖仪式和凿冰撒网的捕鱼场面,都绝对让人大开眼界。如今,查干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秘度 ★★★☆☆ 到达难度 ★★★☆☆ 交流难度 ★★☆☆☆ 艰苦度 ★★☆☆☆
一网捕上十余万公斤的鲜鱼!活蹦乱跳的鱼在冰面上堆成了小山!这壮观得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冬捕场面恐怕也只有在查干湖可见了。这个很少为外人所知的湖泊静静地隐藏在松花江畔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一年当中只有这几天才算热闹,因为自辽金时期传承至今的冬捕就要开始了。 冬捕之前先要进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传统祭湖、醒网仪式,场面非常壮观。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由当地德高望重的“渔把头”(当地渔工的领头人)主持仪式,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查干湖的冰面上摆放着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人们布置好祭坛。祭坛两侧各设一根“苏鲁锭”(长矛),祭坛上摆放三个香炉、四大碗白酒、九炷高香和藏传佛教的各种法器。祭坛前设置九处用来燃放圣火的“火撑子”,又在“火撑子”前凿开一眼冰洞,用来向湖中抛洒贡品。 几位藏传佛教的喇嘛在法号和鼓乐声中先于“渔把头”出场了。查干湖一带属于蒙古族聚居区,周边民众大多信仰佛教。那些喇嘛手持法轮等法器,怀抱水果、奶干、奶皮、炒米、糖块等供品,口中念诵经文。他们身后有年轻人穿着“查玛服”,戴着牛头马面的面具,拿着刀剑,跳起“查玛舞”(跳神)。身着传统蒙古族服装的青年男女紧随其后,有的双手托着白色哈达、有的端着装有五六斤糖块的托盘、有的拎着牛奶桶;反穿皮袄皮裤的渔工们则在边上列队等候。
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啊!长生天,先祖之灵;啊!庇护众生,求昌盛,求繁荣。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镜;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万物生灵,永续繁衍;都聚在查干湖天源的怀中,都握在查干湖地宝的手中;献上九九礼吧,奉上万众心诚,湖上层层冰花,闪动八方精灵。敬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献上九条哈达,摆上九种供品;啊!千里冰封望祭湖,万顷湖面竞纷呈??" 之后,“渔把头”接过一名喇嘛从供桌上端来的酒,手托酒碗,跪冰洞前,高喊:“查干湖冬捕的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了!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三祭养育我们的查干湖!”几名蒙古族姑娘闻声走到冰雪敖包前,将手中的哈达系绕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蒙古族青年则将糖块、牛奶撒向天空;喇嘛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随后所有人围着冰雪敖包转三圈。 祭完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这叫“开湖头鱼”,那鱼在空中不断地扭动,落在冰面上又上跳下蹦,上秤一称足有32斤。
捕完“开湖头鱼”,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姑娘每人手托一只装有奶干、炒米的托盘走到列队的渔工面前,“渔把头”递给渔工每人一碗,让他们在开捕前饱餐一顿。约五分钟后,“渔把头”又高喊:“拿酒来,喝壮行酒了!”蒙古族姑娘用托盘分别托着6个空碗,抱着四个酒坛,走到“渔把头”和渔工面前,为渔工们斟酒 “渔把头”高喊:“弟兄们,好酒助咱打好鱼了,干!”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渔把头”再喊;“进湖、收红网、鸣喜炮、出发了!”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冬捕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在“查玛舞”的跳动中开始了。 正式开捕是在仪式之后的第二天。当晚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