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行游记 >> 游记攻略 >> 正文 | ||||||||||
|
||||||||||
|
||||||||||
时间:2024/11/26 5:44:37来源:不详 桥是乌镇的一大景观。如果说河是乌镇的血脉,那么桥就是乌镇的筋骨。据说旧时的乌镇有一百多座桥,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百步一桥了。如今保存下来的桥仍有三十多座,大的、小的、平的、拱的,水泥构建的,石头垒砌的,木板铺就的,造型各异,或如彩虹飞架,或如卧龙临波。当你坐在租来的乌篷船上沿河游览,正被两岸的风景触动着心弦的时候,偶尔一抬头,桥便撞进了你的眼睛,小船过不完的是一个个或圆或方,或高或低的桥洞。 自古以来,桥就是一种文化的积蕴。古往今来的桥梁设计者们总要把审美理想在桥的造型上体现出来,或雕刻精美的石狮,或建造艺术感极强的游廊。乌镇的桥还有一个特色,许多桥上刻有桥联,像翠波桥上刻着:“碧水半湾流野渡,翠波一曲抱祠堂。”这些桥已经从实用渡人转化为一种艺术和人文精神,成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心灵沟通的一种桥梁了。乌镇的桥装满了沧桑的历史,阅尽了千年的繁华,倾听过河中千年流水低吟,浆橹欸乃,是它们写就了乌镇沉甸甸的辉煌历史,它们终于老了。古老的东西最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立于桥头,看每一道石槽里都留下历史光阴的凿痕,每一株石缝里的衰草,亦如人老时的黄发,在风中簌簌的摇响…… 在这样一个黄昏,没有斜阳,天气阴沉,我随着长长的旅行团队,走在乌镇千年的石板路上,若不是身边人群杂乱,我定会感觉自己走回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两侧均是保存完好的木质房屋,一间紧挨着一间,精雕细刻的门楼,无论是格局还是式样,甚至连那残败的色泽,都透出一种幽远的古意,让人不觉沉浸在历史的幽谷之中,脑中浮现出一幅幅悠远的画面。闭了眼,那身着蓝印花布衣的古典江南女子便从码头上来,穿过曲水桥远远地走来,细雨迷蒙中,撑一把油纸伞,美丽的笑靥幻化成一抹桃花…… 沿街衢林立着一间间装饰古朴的店铺和展馆,古香古色的招牌,有蓝印花布艺坊、公生酒糟坊、裱画坊、江南百床馆、江南木雕馆、余榴梁古钱币馆、立志书院等等,一路参观下来,真令人目不暇接。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茅盾纪念馆”,感觉到的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重新修缮后的茅盾故居,清净幽雅,分前后两个园子。陈列大厅,一尊茅盾青铜像立于正中,前屋有茅盾少年读书的家塾,茅盾幼年曾与几个堂兄在此接受祖父沈思培的教育。后园是茅盾当年起居生活的屋子,园内还有茅盾当年亲手植下的棕榈树和一丛天竹。茅盾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巨著《子夜》,都是取材于乌镇和附近的农村生活。从茅盾故居出来,东面就是茅盾当年读书的小学,现已改为“立志书院”,里面陈列着一百多幅茅盾的照片和实物,以及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 参观“恒源泰染坊”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若大的庭院中,上百匹各种花色的蓝印花布挂在高高的竹竿上,漫天飘舞,仿如深蓝的海洋波浪起伏。穿游其中,拽着布匹裹在身上,仿佛自己就是当年那个一身靛蓝的印染女子。 最后从“修真观”出来,我们租了几条乌篷船沿河道出小镇景区。在橹声欸乃里,回望乌镇,我想到了乌镇一座桥上刻的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见吴兴几点远山。”在即将离开这个积蕴了千年古文化的水乡小镇,心中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脑海里忽地蹦出不知哪位诗人的一句诗:“游人只合江南老”,当然诗中的“游人并非我等出来旅游之人,古时指的是离开故里,一生宦游在外之人。 不过,若能有幸在这样的江南水乡终老一生,真是人生的一大福分。当满头苍苍白发时,夕阳下坐在那高高低低的小桥台阶上,看行云,看流水,回首前尘往事,想必心境悠然。在水雾蒙蒙的清晨踱进有名的“访卢馆”茶楼,品一杯当地的“杭白菊”,看杯中菊瓣轻轻舒展,浅浅地啜饮一口,茶色宛若黄玉,菊香扑鼻。一边轻啜,一边欣赏着窗外河面上升起的袅袅雾气。老来若能得此佳境,应是梦里无求了。 不觉间,船已靠岸。我踏上码头的青石台阶,将最后一缕依恋的目光投向乌镇水上人家,暮色里远望去,树的影,桥的影,旧宅的影,都隐没在水里,水波轻漾着…… 我不禁在心中默念:乌镇——我一定会旧地重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