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旅行游记 >>华西 | ||||||||||
|
||||||||||
|
17号窟是后来编的号,之前称为藏经洞。 借着微弱的光线,他发现这一不大的耳洞里堆满了高数尺的纸扎,一捆一捆的。这些纸扎,后来学者们在北京,在东京,在伦敦等地看到了,是些非常珍贵的、从四世纪记录到十二世纪的书画、经文、文书、法器等,大多数是用汉文写的,一部分是用藏文写的,还有一些其它民族文字。但王道士不懂,他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几个。看来洞里没有珍宝,如果有珍宝他不会为后来解送这批文物进省犯难,或他也不会报告给官府。 他报告的官府有一个就是敦煌当政知事汪宗翰。汪来检视一番,连说好,好,随手拣走了几幅帛画、经文,嘱王道士保管好其余,就没了下文。1902年,时甘肃学政叶昌炽,人称金石专家的,从汪宗翰送礼送来的一部分藏经洞卷子中,看出多多价值,便建议将全部文物运往省城保管。但运费一算要五、六千两银子,政府拿不出来,便拖延下来。1904年,省府令下,仍是令敦煌县检点,就地封存,并且仍由王道士保管。一个道士,竟成了官差?这不可思议。而且在此后六年的时间,一直到1910年,藏经洞文物解运京城,王道士似乎才最终卸去这责任。没有别的解释,只能说当局并未看重这批文物。中国文物浩瀚如海,如果是八大山人的画、米芾的字,估计就不会有这种回应。既然当局都是这个态度,你让王道士又能如何? 没有资料说明王道士保管这批文物,是兼差还是专差,拿不拿俸银。但看有资料说,王道士时而还出外化缘。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