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旅行游记 >>华南
  相关文章
  • 欢天喜地游武隆(八)
  • 故乡大巴山的十大碗(ZT)
  • 百年风霜—记滩口牌坊
  • 那样的快乐(2001年三峡行)
  • 岁末重庆之约
  • 平安夜,朋友还在带团......
  • 五月三峡
  • 长江三峡、神农架九日游
  • 奉节随感
  • 沁园春 过三峡
  • (zhuan)巫峡的背后(2)  
    ,到门口,让太阳照到脸上。

    杨先生的脸给太阳照到,平和而洁净。

    6.粮食

    巫山农民的主要粮食是土豆和玉米饭。玉米磨得半碎,一些干,煮得不够软,吃上口感 极差,吃砂粒那样。

    平缓又靠河的土地,可以种水稻,有钱在巫山能吃上本地白米。白米一般舍不得吃,留给读 书的学生带饭。我问了三所学校250人,统计下来,215人没有午饭,每天只吃两餐。

    富裕一些的官渡一带,小学校里有一口露天蒸锅,4节屉。我经过的时候,正碰上带了饭的 学生等在屉边。我看见蒸气散开以后,露出来的白色纱布或者手绢扎成的饭团,个别的包着 咸菜丁,多数只是白饭。假如几十只饭团中有一片肉,奇迹将发生,将满屉流香,所有的带 饭人都有福了。这奢望近似于俄罗斯渔夫的老太婆。有白饭团带着,已经不错。

    在山上的乡村小学,几乎没人吃午饭,教师也饿着,有些学校不安排吃午饭时间。一所希望 小学里,我看见一个男孩从远处横穿过田野,两脚甩着泥,一直奔跑进学校,像黑泽明的影 片《影子武士》中进城报信的狂奔的士兵。跑近了,才看见他手托着一只白馒头。我问别人 ,哪儿来的馒头,他们神情复杂,好像有妒嫉,说镇上有得买嘛!

    我坐的车是个结实家伙,中国产的吉普车,10天里居然没给颠碎,只坏过一次,等到一辆运 煤车,借一扳手,10分钟又开路了。就是那天,我们带上了3个返校的中学生,都是小姑娘 。

    其中叫许时梅的,15岁,背了一只很大的书包,我问她,能看看你都背了什么吗?县里的人 说,山里孩子有什么保密的,当然能看。

    许时梅的书包最上面是一块薄布,方方正正,包了一双丝袜子,两件棉布内衣。然后是同村 初三学生托她带的一大玻璃瓶咸菜,有3斤左右。下面,拳头大的塑料袋包裹了很多层,是 切好的腊肉片,一共7片,薄极了,透明的,白的地方多,红的部分少,这是她两星期里的 油腥,每两天吃一片。最下面是一布袋,盛了晒干的小土豆,指甲大,干得沙沙响,土* ,还有大瓶红的辣椒酱。这就是许时梅两星期的食物。在看许时梅书包的时候,另外一个女 孩把书包藏到脚下边,我注意到了。类似情况我遇见过,说明她带的东西比不过许时梅。我 不会要求看她的包了。

    星期天中午开始,巫山的山间会有许多孩子闷着头,贴着山崖走,这些因为家在深山里不得 不住宿的学生,回家的全部目的是去取食物。随便问一个,你背的什么?他肯定回答:是吃 的。有一些货车慢悠悠地走,搭一个学生收一块钱,坐车的不多。他们和自己的粮食一起慢 慢地沿着山路走。

    7.腊肉

    我在巫山的那些天里,形成了腊肉思维。一切好的,贵重的,能转换成现钞的,象征着富庶 的惟有腊肉。朱文在城市里写了“我爱美元”,生活在巫山的人,必然写“我爱腊肉。”

    离开前,我买了惟一的东西是一包有塑料包装的腊肉。送我的巫山人看了,说这个不行,要 农民家自己熏出来的。腊肉这东西在巫山是硬货币,可以卖到4块钱一斤,当天上城,当天 可以换回人民币。一个叫向宗刚的小学生,他家的两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3页、共11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