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9 14:33:13来源:不详
在遐想中开始
8月17日是个星期天,我们一行5人终于能够动身起程,前往瑞士做这次筹备已久的文化之旅。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一旦在香港坐上瑞士航空公司的班机,就算已经踏上了这个国家的“领土”,但是可以想象得出,到起飞之前,每个人的脑海里出现的“瑞士”,还仅仅是军刀、手表、奶酪、巧克力和阿尔卑斯山的牛群。回想到不久前的SARS之劫,遥想着要去的美丽国度,在飞机的轰鸣声中,我们的心跳跟着加速。老实讲,“瑞士”这个词简直太美妙了,我们甚至都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好在空姐们的热情服务帮了我们的忙。不时送上来的一杯杯“真正的”瑞士咖啡,把我们放飞的遐思从窗外拉回到座位上。 踏踏实实地睡上一觉,瑞士马上就要到了…… 根据行程的安排,我们的第一站是圣加仑(St. Gallen),而不是苏黎世。所以,6点10分从苏黎世机场降落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车站,6点52分整,我们坐上了前往圣加仑的火车。我们需要适应瑞士人的守时习惯,那好,就先从瑞士的火车时刻开始吧。 根据经验,许多人都认为乘火车旅行太辛苦,其实不然。在瑞士,乘火车出行是一种舒适、愉悦的悠闲方式。车厢内宽敞整洁的座位,车窗外让人养眼的美景,丝毫不像在国内,一上火车就想睡觉或者打牌。 瑞士铁路网非常完整而火车班次又很频密,从清晨到午夜几乎每半个小时就有一趟。瑞士的火车非常守时,就像瑞士人一样。根据瑞士国家铁路网的数据,瑞士人是欧洲乘火车的冠军,去年瑞士平均每人搭乘火车41次,行程1798公里,全世界也只有日本人的记录比这高一些。 一路之上,我们在很多个小站停留。经过温特图尔(Winterthur)的时候,本以为是个大站,结果却小得可怜。要知道,世界上十家最大的综合性保险公司之一的丰泰保险公司(Winterthur Swiss Insurance)的总部就在这儿。这家瑞士保险业的百年老字号目前掌管的净资产总值已经超过650亿美元。早就耳闻瑞士的富足和不事张扬,由此可见一斑。 顺次经过的七、八个小站也是一样,鳞次栉比的小木屋样式古朴,错落有致。起伏的丘陵上满是树木,稍高一点的地方上空还飘着淡淡的云,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坝上草原。不远处,悠闲的吃草的牛和整齐的玉米地相映成趣,毋庸多言,眼前的景色简直就和画册上见到的一模一样。 多年来,瑞士联邦政府对推行环保政策一直不遗余力,而为了更全面地推行环保,联邦政府更不断地扩大环保法律的范围,从《小径及行山法》到《空气及噪音污染法》以及《狩猎及雀鸟保护法》和《森林法》,一应俱全,相当细致而且严格。有关森林法规的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时首次订立的法律,而新法律也于1993年1月正式实施。该法律规定不能减少瑞士的森林面积,而且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及经法律途径申请,否则绝对禁止砍伐树木。如果确需砍伐也得在不危害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另外,法律还规定如果一片树林被砍伐,那么在同一地区或者另一地区必须种植同等面积的树林,而且在种植新树的同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
从圣加仑到阿彭策尔
65岁的考罗先生在自家店里整理那些高级刺绣工艺品的时候,我们碰巧正在圣加仑的老街上感受与纺织工业有关的辉煌历史。他告诉我们说,虽然自己是意大利人,但是因为已经在这里住了40多年,圣加仑的居民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考罗先生的经营的高级刺绣品目前已经远销到欧洲许多国家,甚至有些王室成员都是他的固定客户。 历史上,瑞士经济的发展曾深受纺织业的影响,特别是在上世纪的工业时代,纺织业在瑞士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纺织服装业带动了后来闻名遐迩的瑞士机械制造业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根据记载,13到15世纪,圣加仑地区主要出产亚麻,后来生产棉布和刺绣品。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依然盛行不衰。 圣加仑的历史确实称得上悠久。公元612年,爱尔兰的修道士加勒斯(Gallus)就已经在此建立了寺院,现在的城市名称St. Gallen就是从圣加勒斯(St. Gallus)而来的。该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一座年代久远的大教堂和一座ABBA图书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图书馆里藏有包括2000多册中世纪羊皮手写经卷和1650册古登堡时代的印刷本。不过,这两处文化遗产曾饱受浩劫,许多价值连城的图书被劫掠一空。 圣加仑和我们第二天要去的阿彭策尔都是瑞士的德语区,受德国文化的影响自然是深远的。不过当地人大多会说英语,我们与他们交流时不会存在障碍。旅游局的人士曾向我们介绍过,瑞士虽然分为德语区(德瑞)、法语区(法瑞)和意大利语区(意瑞),但是各语区的居民几乎都会说几种语言,只是在当地人彼此交流时才会用自己语区的通用语。因此,瑞士的官方语言就是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另外还有一种罗曼什语,使用者多集中在瑞士东北部,说的人很少,还不到瑞士总人口的1%。 由于历史和语言的原因,特别是德、法、意三个邻国文化对瑞士三大语区文化的直接影响,使瑞士文化具有多元特征。因此,尊重和保护多种语言和文化、促进各语区之间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就成为瑞士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根据瑞士联邦宪法,政府没有全国统一的文化政策,只是在电影、自然保护和文物保护三个方面有全国立法权和一定的管理权。联邦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推行自由开放政策,各州在文化发展方面有自治权,均可自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对外交流,可以不完全执行联邦的决定。这是联邦制在瑞士文化政策上的反映,也是与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化政策方面的主要区别。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此行的第二站——阿彭策尔(Appenzell)就开始有体会了。阿彭策尔是瑞士乡村特色最为明显的一个州。她的纺织业历史虽不如圣加仑那么悠久,但在瑞士乃至欧洲,也仍然称得上名声显赫。不过,那里出产的特色奶酪和遍布乡间的“夏莱”似乎名头更响些。 早就听说瑞士的奶酪很有名,其中尤以阿彭策尔奶酪(AppenZeller)为最。按照传统的方法,人们制作这种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需要把奶酪放在加入了香料的苹果酒和白葡萄酒的混合液里。在瑞士山区,各个城市和村庄都会生产独具特色的奶酪,因此,笼统地称呼瑞士奶酪是不准确的。但是大致而言,德语区生产的比较硬,而法语区生产的则比较软。山区的牛奶供应向来比较充裕,为了使牛奶不致变坏,当地居民很早就使用祖传技艺,把牛奶制成干奶酪,这种方法使民间出现了无数制作奶酪的小作坊。 “夏莱”是瑞士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且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反映着早期瑞士人的传统生活原貌。目前,瑞士各州都对百年以上的“夏莱”登记造册,有保留价值的被完整地拆迁到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一两个世纪前的面包房、草药作坊、钟表作坊以及打铁炉、水锯等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因为瑞士人知道,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比,瑞士联邦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文物古迹是传承历史的纽带,文物不能再生,不能因为“现代化进程”而阻断历史。过去,瑞士人对文物古迹遗址进行个别保护,而现在是保护整个街区和整座城镇。联邦政府还对土地使用作出严格规定,严格区分民宅建筑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及农业用地范畴,并对在文物古迹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整体观赏效果”的明确法律规定。
山若有家,即在瑞士
正像瑞士旅游广告中说的那样: “If mountains have a home,that is Switzerland.”(山若有家,即在瑞士)。山是瑞士的灵魂。阿尔卑斯山虽然从地理上属于欧洲,但在情感和接受度上,它似乎更专属于瑞士。 位于格劳宾登地区的圣莫里茨(St.Moritz),海拔虽然不高,仅1856米,但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晴朗天气为主的“香槟气候”,这里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因而具有悠久的旅游传统。冬天,尤其是大雪的日子,这里便达到当地人期待的旅游旺季了。1928年和1948年,这里还举办了冬季奥运会。我们现在来到这里,虽然没办法亲身感受在阿尔卑斯山上滑雪的快乐,但放眼四周,也是心情舒展,大有“极目瑞天舒之感”。 作为瑞士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滑雪胜地,每年到这里来的27万游客中有七成都是国外的上层人士。因此在这座居民不过7000人的山上小镇中,高级时装店和名表店占到了当地商铺的90%以上。 我们的下一站是去利德阿尔卑(Reideralp)。由于这个小山村位于阿尔卑斯山山腰,旅游巴士根本上不去,游客需乘缆车前往。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别致,大有与尘世隔绝之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而山后更有全欧洲最大的冰川——阿莱奇冰川(Aletsch Glacier),虽然大家已经非常疲惫,但是为了一览晨曦中冰川的模样,当天晚上,我们决定先不休息,大家一起去探探路,为第二天早起徒步登山做准备。可惜天不凑巧,走了没多远就下起雨来,看云层越来越厚,我们不得不终止了冒险计划。据旅游局的代表说,这儿的雨下起来没准儿,但愿第二天早晨老天能关照我们一下,给个晴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决心感动了阿尔卑斯山神。不久雨就停了,一道彩虹挂在天上,而且一夜无事。凌晨4:30,我们蹑手蹑脚地来到宾馆大厅集合,然后迅速沿着窄窄的山路向缆车站的终点爬去。大约1个小时以后,我们终于站到阿莱奇冰川对面的山梁上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东方终于现出了鱼肚白。眼前的冰川越来越清晰,用什么来形容我们当时的感觉呢?震撼,绝对是震撼,我想我只能用这个词了。9∶30我们五位夜登阿尔卑斯的壮士汇齐后,一齐向山顶的缆车站走去,而此时陪同我们进行阿莱奇森林穿越的环保专家也上来了。 环保专家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冰川的边缘已缩退了100米。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所致。现在瑞士境内的冰川共有140个左右,总面积达到1951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4.7%。 阿莱奇森林和冰川都属于保护区的范围,里面有许多受到严格保护的野生动物,还有各种阿尔卑斯山上生长的不知名野花。瑞士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国土南北两侧的山地上,而阿尔卑斯山拥有全国森林用地的70%, “要让自然保持自然的状态,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挑战。”环保专家坚定地说。 刚从森林中走出来,上山的时候经过的那个小城堡就不知不觉出现在眼前,这说明我们的已经结束了今天的登山运动,可以去尝一尝地道的默勒尔农家饭了。
日内瓦湖区
日内瓦湖是欧洲中部最大的淡水湖,位于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之间,一半以上的水面属于瑞士,一小部分属于法国。日内瓦湖区遍布历史久远的湖滨城镇和引人入胜的秀美乡村。那里的时间流逝似乎比其他地方缓慢,这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相信它是真的,每个季节的每个时刻都可以仔细品味。 毫无疑问,作为瑞士支柱产业的钟表业最早即发端于日内瓦。16世纪末,因宗教斗争逃至瑞士的法国教徒带来了钟表制造技术,这种法国技艺和当地的金银首饰业相结合,成就了瑞士的制表业。它从靠近法国的日内瓦向外扩散,沿汝拉山脉一线向东北蔓延,一直到东北面的沙夫豪森,在瑞士北部遍地开花。这就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钟表谷”。但是,瑞士表业在过去的三个多世纪中一直保持着手工业时期的分散状态,除了少数名牌大厂,大多数厂家依然是中小型或家族统治。 与不清楚瑞士手表的工艺秘密一样,此前我们始终搞不明白瑞士巧克力出名的原因。因为瑞士气候与热带迥然不同,用于生产巧克力的可可树在瑞士根本无法生长。瑞士也从未有过殖民地,并与可可生产地如非洲、南美洲等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原来是瑞士人使巧克力的制造流程和方法达到了完美。而且,瑞士人也使巧克力从昂贵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消费品。1819年凯勒(Cailler)在日内瓦湖畔的沃韦(Vevey)建立了瑞士第一家巧克力工厂,通过半自动化工艺流程的制造方法,使巧克力成为大众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在这之前,500克巧克力的价钱高达6瑞士法郎,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3天的工资。1879年卢道夫·林特(Rodolphe Lindt 1855~1909年 )在伯尔尼大教堂下的阿勒河旁建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厂。他发明了一种被称做“Conchieren”的工艺;在较硬的巧克力泥中加入可可油,从而使瑞士巧克力有了如此精美的味道。根据食品协会统计,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消费最高的国家,最高记录为2001年人均消费巧克力12.3公斤。 从日内瓦到洛桑再往东至日内瓦湖东部是有着度假天堂之称的沃韦小城,沿岸不是优雅的度假别墅,就是种植葡萄的村庄。只有1万5千人的小城沃韦不仅阳光明媚,还被梯田式的葡萄园和白雪皑皑的山峰环抱,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和巧克力闻名欧洲。大片大片的葡萄园随着季节的变幻而改变颜色,风光如画的村庄掩映在葡萄园中。在教堂和城堡的周围,鲜花点缀着房舍、泉眼和酒窖,很多私人酒窖都向游人开放,让你尽情品尝各种葡萄酒。 冯莱士(Fonjallaz)先生是爱浦斯(Epesses)小镇23户从事葡萄酒生产的村民中的一员,他热情地在公共酒窖接待了我们,这是个1824年建造的酒窖,出售3种白葡萄酒酒:Epesses、Dezaley和Calamin。他向我们介绍说,从洛桑到沃韦—蒙特勒的湖畔区域叫作拉沃(Lavaux),适合葡萄种植。这里虽然有相同的葡萄品种、相同的制作工艺,但因为土质有差异,所以口味略有不同。他为自己留了一种产于1945年的酒,一共15瓶,他说永远也不会出售。 我们到沃韦的时候正好赶上举行第11届国际街头艺术节,在此献艺的有来自新西兰、意大利、英国、丹麦和法国的25支街头艺术团。皮埃尔(Pierre)先生做这个活动的主席已经有3年了,他完全自愿,也没有人付给他薪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节日期间,大约会有25000人来此狂欢。 在沃韦的乡村,随便走进一家小酒店或湖滨餐馆,那浪漫柔和的气氛、异常讲究的配酒和礼仪程序,都别具一格。挑一张靠窗的位子坐下,视线越过窗外柔嫩的草坪,越过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泊,越过湖中的山、水中的鸟,什么也不去想,就沉醉在这份静谧中,一如晚年隐居在此的卓别林。
伯尔尼高地
伯尔尼的古老建筑太完整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小城仍保持着中世纪的建筑风貌,随便一座教堂、一处长廊、一座喷泉、一个雕像都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上上下下的圆石路、弯弯曲曲的拱廊,甚至一座钟楼、一个巷口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段传说。 传说1191年,策灵根公爵在那时还是密林的半岛上选定了伯尔尼作为城堡要塞,他决定以在这里捕获的第一只野兽作为该地方的名字,结果他最先打到的是一只熊。从此,伯尔尼有了大熊之城的雅号。熊象征着力量,也因其憨态可掬而让人心生喜爱。 从玫瑰公园望过去,澄江似练,环绕着古朴的旧城区,伯尔尼仿佛沉睡在一个旧梦里,任如织的游客也没能惊醒它的好梦。 在伯尔尼的中世纪街道上,我们经过了那个著名的每小时都有“报时表演”的钟楼(Clock Tower),每到一个整点,大钟便开始热闹起来,小丑先敲钟,再是老人弹吉他,接下来公鸡打长鸣,还有小熊走马灯,最后是武士敲金钟。一整套程序下来,准保让你眼花缭乱。让瑞士人遗憾的是,这座钟的制造者是德国人,虽然他一生只造了这么一个钟,但其精湛的工艺让人到现在还佩服不已。导游却辩解说,因为瑞士人给了它更好的保养和服务,所以它才能准确无误地走了五百多年。 伯尔尼高地上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因特拉肯(Interlaken)城。这个名字的拉丁文原意为“两湖之间”,即它的两侧一为图恩湖(Lake Thun)、一为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它是一个因观光而兴起的小镇,就如“采尔马特”因马特宏峰身价不凡一样,因特拉肯也因为是前往少女峰(Jungfraujoch)的必经之地,而成为了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在镇中心的何维克街(Hoheweg)附近的一片名为Hohematte的宽广绿地上,可以清楚地远望美丽的少女峰身影,不论你何时与这片绿地擦身而过,都能随时与少女峰的美丽相遇。这片草地为昔日修道院的庭园,现在则禁止兴建任何建物,以防止破坏这处美丽的景观。 因特拉肯名气虽大,面积却很小,徒步观光整个小城花不了多少时间。有意思的是,因特拉肯出产的著名手纺精细织品被冠以“抹布”的名字,没想到反而闻名于世。如同布里恩茨的木刻一样,工艺异常复杂,却最终成了当地的特产。因特拉肯传统的的手工彩陶制品也极为出名,图案有当地乡村特色的,也有现代风味的,受人青睐。
从卢塞恩到吕特立
卢塞恩(Luzern)是我们消耗胶卷最多的城市。卢塞恩湖边的群山云雾缭绕,映在一湖碧绿之中,诗情画意的景色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我突然理解了此前听到的一个说法,即卢塞恩这个城市是东方人最喜欢的地方,因为许多景色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看来果真有些道理。 卢塞恩,拉丁文意为“光”,即光城。1000多年前,它只是一个小渔村。公元8世纪建城,意大利商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来此经商,遂形成市镇。1332年的时候,卢塞恩决定加入瑞士联邦,从而奠定了它今日的繁荣。18世纪时,卢塞恩曾一度成为瑞士最大的城市。 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我们喜欢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写作,留下了众多奇闻轶事。比如列夫·托尔斯泰、歌德、大仲马和雨果。他们曾吟咏卢塞恩的幽雅、静谧,亲身感受碧水轻拍的河岸和静静流淌的河水。 卢塞恩还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城市,很多音乐家在此被激发了灵感,创作出不朽的名篇。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命名为《月光曲》,据说就是受了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评论影响: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沿湖的一条路叫“理查德·瓦格纳路”,是为纪念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修建的。他酷爱卢塞恩,1859年在此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后又在他居住的卢塞恩湖边别墅创作了《齐格弗里特》田园交响曲。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着迷,他说,“卢塞恩的温柔使我把音乐都忘了”。 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卢塞恩湖航运公司是整个瑞士最具规模的航运公司,旗下的蒸汽机船130年前就已经航行在这片水面上了。卢塞恩湖航运公司16艘游轮中的一艘将把我们带到瑞士联邦的发祥地——吕特立草原。吕特立草原其实只是一片小小的山坡草坪,但是坐在这里欣赏美丽的卢塞恩湖景却是一个绝佳的位置。如此恬静的地方怎么也不可能让我们联系到杀气腾腾的“吕特利誓言”。1291年,乌里、施维茨和尼瓦尔登“老三州”的代表在此宣誓同盟,共同对抗外来威胁,而这一誓言正是瑞士联邦建立的奠基石。
重回苏黎世
在瑞士各地环游,脑海里塞满了乡村风情和湖光山色,现在又回到了满目繁华的现代大都会,还真有点不适应了。 不过苏黎世给人的感觉,丝毫没有大城市的嘈杂脏乱,而是非常的整洁清朗。苏黎世湖澄澈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和两岸繁华;湖中天鹅、野鸭优游自在,抚波弄影;湖边绿荫下长堤上是享受这美景闲情的人们。建于1100至1300年间、瑞士境内最大的“罗马式”GROSSMUNSTER(弗洛穆斯特)大教堂的绿色尖拱直冲云天,圣坛及耳房等处的彩绘玻璃圣画是艺术大师查高和奥斯古都的作品,十分珍贵。与之隔桥相望的是苏黎世双塔大教堂,因为茨温利的理想:反对繁文缛节的天主教、反对出售赎罪卷、主张教士可以结婚,而让人觉得分外亲切。 著名的班霍夫大街(BAHNHOF STRASSE)就在火车站前。这条长约1.4公里的大道,是瑞士乃至世界最繁华的购物街之一。街道两旁的店铺里陈列着各种华贵的商品,是顶级名牌的圣地。据说有富商不惜飞越半个地球来此疯狂购物。大街的巴拉德广场附近是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的密集区。这里有120多家银行,证券交易占西欧的70%,黄金交易位居世界第一,外汇交易排名世界第三,难怪苏黎世被人称作“欧洲巨富的都市”。 翻开日程表,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与银行界人士会面”了,只是不知道这银行界人士为何许人也。我们来到预定地点的时候,瑞士信贷公司的马迪先生(Marti)和他的一位同事已经等在那里了。马迪先生是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驻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文说得很好。马迪领我们到瑞士信贷的总部——一座有130年历史的大楼会见集团副董事长的个人助理彼特(Peter Schmid)先生,他是一位有40年银行从业经验的著名银行家。彼特先生为我们开了一个小型说明会,让我们对瑞士银行业的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瑞士的银行业至今已有300多年,其中瑞士信贷的历史最长,目前有7万名员工,平衡表上有资产1万亿瑞士法郎。他们的目标是从目前世界第20位前进到第5位。25年前,瑞士信贷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重点关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