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酒店预定 特价机票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游新闻 >> 旅闻 >> 正文 | ||||||||||||||
|
||||||||||||||
|
||||||||||||||
时间:2012-11-25 11:30:29 来源:北京商报 过去十年,中国民航业快速起飞。随着每年运输量猛增以及机票价格逐渐市场化,航空正从一种贵族式消费转变成为平民化出行方式。在这其中,民营资本的进入成为促进行业变革的一大催化剂。 如果把日历翻回到2002年,当时民航业旅客运输量仅为8594万人次,航线总数为1176条。而到2011年,全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2.9亿人次,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2290条。 在民航各项运营数据均数倍暴增的背后,离不开体制改革的推动。2002年,中国民航业掀起了一次大重组,奠定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相比国有航空公司的稳步前进,2005年多家民营资本诞生可以说是行业的一次飞跃,民营航空让民航摆脱了国有的垄断,进入了市场化时代。 2005年3月11日,这是一个值得记入中国民航业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国内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有限公司(Okay Airways Company Limited,简称“奥凯航空”)正式起飞,该公司创始人刘捷音的名字也随之受到空前关注。当时有媒体描述:“这位在民航界摸爬滚打了27年、筹建过新华航空公司的56岁汉子,知名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日中天。从民航官员到第一家起飞的民营航空公司的掌舵人,刘捷音是一个拓荒者,更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现在民营航空仍显势单力薄,但拥有包袱轻、机制灵、票价低等优势的民营航空始终令国有巨头不敢小觑,也正是由于来自民资的竞争,中国航空业才更健康地前行。 和飞机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刘捷音绝对算得上是个“老民航”,他曾参与创建联合航空和新华航空,奥凯是其第三次创业。在国有航企干了大半辈子的刘捷音说,“下海”搞民营的决定其实并不艰难,因为机会太难得了,不放手一搏都对不起自己。 民资打破航空业坚冰 自2002年,封闭多时的中国民航业因入世开始对民营资本有所松动。随后的几年,对于民营航空来说更可谓是黄金时期,国家鼓励民资的利好政策不断。 2005年是特别的一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给民营资本注入一针强心剂。 “如果没有7年前的那份文件,就没有奥凯的起飞。”刘捷音指出。在他看来,奥凯的诞生完全得益于民航业对民营企业敞开了大门。 事实也确是如此。要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民营资本就试图跨入民航门槛,但由于行业高度管制,民营资本多年渗透的结果也只是小比例地参股地方航空公司、中小机场或航空服务公司,徘徊在航空运输的边缘地带。民营企业要想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似乎只能是个美丽的梦想。 2005年,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跟奥凯同一批获准筹建的还有两家公司——鹰联航空(成都航空前身)和春秋航空有限公司(Spring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春秋航空”)。刘捷音回忆,奥凯首飞定于3月11日,主要是考虑到中国民间的“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家民营航企从筹建之时就志向高远,也承载了众多人的民航梦。 破茧而出的民营航空首先打出了低价牌,让消费者惊喜不已,也让国有航空感到压力,不得不针对市场做出调整。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