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旅行游记 >>华西 | ||||||||||
|
||||||||||
|
我们车的常师傅就是王震部队的第二代,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来新疆,一直到现在。多少人一走就是大半辈子,待再次回到家乡也就四五十年以后了,以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当时的*大气候里,很多事情都不是个人说了算,常师傅说道,他当年遇到了四个上海知青,来到新疆后受不了,坚决回上海,回去后,街道来做工作,劝告快点回去,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不愿意回新疆就不发家里人的粮票什么的,人总要吃饭吧,家里人也就做起思想工作了:“娃啊!你还是回去吧,家里也苦啊,赶明儿给你寄点好吃的啊!”,最终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之下回去了。 到了1965年,只剩下3个师的正规部队,其余的都在当地转业当农民,名义上挂着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兵团,实际已脱离了军区,成为现在所见的135、142团,主要以农业为主,棉花是支柱产业,还种植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 发生在兵团里的悲剧。 据师傅说,当时的支边知青在兵团林场的生活非常苦,每天除了要接受半军事的训练外,还要参加劳动,另外每月还有额外的任务,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千斤草,万斤肥,每人再加一亩田”,每人每月要交10元的费,当时工资只有25.60,吃也吃不饱,还得交钱,只能在晚上或者其他时间干点副业,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会另外种些经济作物,例如甘草。在边疆的生活是非常苦的,恶劣的环境,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无法让你闲下来胡思乱想,想得可真绝。 现在要说的是一个发生在林场里的悲剧。大批的知青支边,开垦土地,誓要将北大荒变成万亩良田,住的地方非常简陋,很多人就住在地窝子里面,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个土洞,住在里面,潮湿、不透气。有些连队晚上开会学习就在地窝子里面,大得可以容纳400人。某年的冬天的某个晚上,在某个连队的地窝里,全体职工领导念文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因为是冬天,在地窝子里面架起两个铁炉子,妇女和孩子就围在旁边取暖,有的打毛线,有些在剥罗布麻,不小心就起火了,整个地窝子就只有两个出口,起火的时候,人们惊恐不已,互相践踏,大部分人都逃不出去。在这场悲剧里,活活烧死了300多人,只有坐在门口的几个人逃脱了。 现在是棉花的收成季节,雇佣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民工收棉花,0.80/公斤,并按所收成的棉花数量和质量来评选最优秀的收棉好手,免费提供他们来回家乡的路费,所以民工特勤劳,拼命地干活。我记得看过一篇关于来新疆收棉花的民工的报导,其实这些民工都很苦,从家乡坐火车过来,坐的都是硬座,在火车上挤两天,到了新疆还要换汽车,到了目的地还要被挑选,其实赚的钱并不是很多,但总比乡下好得多。 迎着天山山脉一直向南走,到了独山子,独山子是一个油田,是解放前国民党建起来的,解放后,国家接收过来,新疆还有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全国第二大油田),是解放后发现的,比大庆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