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旅行游记 >>华东 | ||||||||||
|
||||||||||
|
想必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醉翁亭被三面青砖墙围了起来,在外面看不出端倪,以为有层层进深,进去却突有狭窄的感觉,突然撞在亭前了,心生郁闷。心想这要是欧公亲临,更要觉得自己遭谪滁州不算,还要受这份囚苦,前首不见山,左顾不见林,还不要吐血呀。呵呵,不想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何必呢。 现存的醉翁亭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滁州文人薛雨时重建的,四个檐角高高翘起,有如燕尾,深得飞檐走壁之妙。亭前有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说的应是欧公酒不醉人人自醉,洞悉人世间朝暮四时的旷达情怀吧。楹联上方乃是苏轼题写的“醉翁亭”三字。苏轼比欧阳修年轻了30岁,两人都是才比天高之辈,难得彼此欣赏,欧阳修更无倚老卖老,对苏轼深为提携。这醉翁亭旁作为宝物珍藏的醉翁亭记碑刻,正是源自苏轼的手书。欧文苏字,伴随着琅琊胜境的美妙,传为佳话。就冲这,就该让天下的古文追捧者来拜谒一番。 琅琊古道 离了醉翁亭,我没有更多的在意在亭等处停留,皆因院墙重叠有损与山水交融之故。 沿着古道继续深入,路边有一亭,名曰“洗心亭”,四四方方的,据说是香客们进山前稍事停留之处,还可洗去内心的尘埃,有点心灵驿站的味道。不过,尚未走近,便看到亭边的墙上尽是黄泥沾污,里面的黑墙上“xx到此一游”横七竖八。也罢,如果这样也能洗心,出家人又何必寻清静方外之地。遂过而不入。 人说亭以文名,文以亭传,二者相辅相成,我更觉得这深幽的琅琊山是这亭和文的真正依靠。在这弥漫着暮秋雨丝的山谷中,笔直参天的杉树林密密的排在路旁,各色斑驳的灌木簇拥着占据了其中每一寸空间,一齐在风过时缓缓摇曳。褐色的杉树叶交织着明黄的银杏叶,以及微黄的野草枯枝,在古道青石上随意的散落,因为雨水的缘故,落下便稳稳的粘在地面,像游子归家一般沉醉。不由想起一句诗:“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不知走了多久,天色昏暗下来,抬表已是下午1:30了,却仿佛黄昏将至,山中四时与外界果真不同啊。不由心焦起来,还有多远才到琅琊寺呢。 深秀湖、琅琊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