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旅行游记 >>华东
  相关文章
  • 饱食终日在杭州(三)
  • 懒人游西塘
  • 饱食终日在杭州(二)
  • 《廊》《桥》《梦》
  • 迷恋西塘
  • 冰火之新驴初蹄
  • 饱食终日在杭州(一)
  • 郭洞游记
  • 千里玩转浙西南---国庆自驾游
  • 宁波绍兴之三天两夜
  • 寻访天姥山记行(三)(四)  
    因了曾经出租田地又雇用长工,老二在乡下被斗得差点上吊的同时,老大和老三在上海也被隔离了好久,直到1987年才算有了说法,一了百了,连累我多年的入党也在这一年解决。好在那些事情都过去了,今天的老屋已是一片破败。推门,粗重得“吱呀”一片,诺大的院子里,一片枯草败叶,1985年翻修过的屋顶,少了些瓦片多了些篙草,屋子里角角落落潮湿不堪,那些雕花的窗门日晒雨淋,豁得变了形,榫头缝里能伸进手指,墙面斑驳陆离,露出些许青砖。站在院子里的台阶上,虽然依旧能望见大海,可是大雨在天地之间织起了一道白茫茫的水雾,我站在台阶上,向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大海望去,虽然什么也看不清,可还是觉得望见了大海。真的,“如果家园只存有一片废墟,那废墟便是家园;如果家园只剩下一株小草,那小草便是家园”(济生《记老槐树再记老槐树》)。
      小时候每到放暑假,父母便会让我到乡下去居住一段时间,良华、明华、平安都是我儿时捕鱼捉蟹骑牛背的伙伴。那时,文革还没有发生,我们这些小孩并不懂谁是地主的“狗崽子”,谁是贫下中农的革命后代。我们喜欢一起下海游泳,一起摸蟹,到礁石堆里敲牡蛎,到山林里捕鸟,还一起捉蟋蟀(那是我教他们的),直到文革之后,我们才生分起来。外甥陪着我去看望这些儿时的伙伴,因为是大年夜,不少人都外出走亲戚,在家的只有明华和平安。
      平安是我的堂弟。听说我来了,媳妇赶紧过来招呼,大声喊着“平安,上海阿哥来了!”随着一阵悉悉簌簌的声音,一个半百老头出来,身上披了件城市里已经很难看到的蓝色中山装。一脸酒色,一看就知道刚喝过酒在睡觉,我呵呵地笑着,等着他认出我来,可是,他愣了好一会,在外甥的提示下才陌生生地叫“阿哥。坐!”算起来堂弟比我小两岁,可是那个老态,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这是小时候在大海里翻滚出没的伙伴。
      明华是我玩牛的伙伴。没有想到,居然也是满脸通红在睡觉,被媳妇叫醒,听说是我来了,他高兴地跑出来,摇着我的手说:“阿哥,你总算想到我了!”只他这一句话,我的眼眶顿时有些湿,赶紧用笑声掩饰。当年他没有因为我是“狗崽子”而不理我,他的成份是贫农,记得他曾经跟我说:你又没有干坏事,怕啥!这句简单的孩子话让我感动了几十年,至今还无法忘却。就在我们促膝而语时,夫人趁机为我们照相。明华告诉我,原先住在山上的人家都已经迁居到山下来了,于是又陪着我去山上看了“杨家”、“贺家”,指着满山的桔园果林,絮絮叨叨地告诉我这里原先住的是谁谁谁,那里原先是啥啥啥,说一句就问一句:“还记得吗?”
      再回到老姐家,天色已暗,老姐在屋子里摆了满满一桌菜,外甥和外甥的孩子们加上我和夫人,挤了满满的一桌。老姐搓着手让我们吃年夜饭,老姐夫照例先在院子里洒一杯酒供祖先,然后让大家动筷,年轻人没有什么顾忌,霎时你来我往,轮番和我喝酒,夫人急坏了怕我喝醉,连连阻挡。可是外甥们不买账,说叫声“舅舅”就得喝一杯酒,外甥的孩子叫声“舅公”就得喝三杯酒,于是外甥和

    页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6页、共12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