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相关文章
  • 西藏的首饰
  • 客籍民间居民:出嫁当天不吃饭
  • 井冈山土、客籍居民过年风俗
  • 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采茶戏
  • 井冈山土籍人传统婚俗:招郎
  • 南昌人在茶馆聚会的习惯
  • 庐山热闹的风俗民情
  • 南昌人的钓鱼习俗:四季得鲜
  • 藏裙魅影——藏裙的过去
  • 藏裙魅影——时尚藏装
  • 曲艺之乡  
    的兴盛时期。此后,由于河南坠子的传入冲击,逐渐趋于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演唱活动复苏。70年代,南阳市说唱团李国全等加入三弦伴奏,并改进唱腔称“南阳大鼓”

         传统曲目内容丰富,长篇大书有《包公案》、《十字坡》等50多个。

    锣鼓曲 流行于淅川县。因用锣鼓伴奏得名。又称“地灯曲”。是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曲调多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山歌、田歌、号子。有[四六句]、[哭五更]等60多种。曲目多为劳动生活及爱情故事内容。如《小寡妇上坟》、《石榴烧火》、《打牙牌》、《吴三保游春》等。70年代,淅川县曲艺队将其搬上舞台演唱。锣鼓曲还流行于陕西的商南和湖北的陨阳等地。

         槐书 本地曲种。清光绪年间形成于新野县堰镇堰村。辛亥革命前夕已濒临消亡。1961年,新野县文化馆记录了汝新和所传《打蛮般》、《小姑贤》、《崔罗斗》、《叉衙门》等17个曲目的文字、曲谱,使该曲种得以流传至今。

         槐书的基本

    页码:[1] [2] [3] [4] [5] [6] 第5页、共6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