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相关文章
  • 嘉禾独特的春节习俗
  • 十月丰收庆鼓堂
  • 媒人带红油纸伞订亲的婚俗
  • 楠竹之乡湖南益阳竹艺史话
  • 湘西凤凰民俗风情
  • 湘西张家界婚俗习惯
  • 湘楚风俗益阳人的婚俗习惯
  • 侗家待客之道
  • 湘西骇人的“赶尸”门道
  • 湘西土家节俗--覃后晒皮
  • 区境剧种益阳花鼓戏  

      形成与发展

      益阳花鼓戏是湖南比较有名的地方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前亦称楚剧。

      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至此,花鼓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

      益阳地区花鼓戏对于促进“长沙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清末时期,由南县王三乐领衔的“新太班”,首次赴长沙演出,此乃全省第一个进入省城的花鼓戏班社。民国19年至29年(1930-1940),南县的“得胜班”又在长沙演出一段

    页码:[1] [2] [3] [4] 第1页、共4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