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首页 >>风土人情 >>民族风俗 | ||||||||||
|
||||||||||
|
帽 儿童头戴猫儿头的童帽;中青年常扎头由;老年人戴风军帽。巫师法师分别戴宫帽、天尊帽、头冠字帽。男子结婚时戴青色红顶帽,宽沿外敞,帽项突起高达8厘米,两边插金花。姑娘出嫁戴“凤凰冠”,冠的结构以竹片为骨架,先制成梯形的头冠套,冠套外围缝上五色波纹的“冠栏布”,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凤凰冠”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双块戏珠”银饰,左右两旁竖立两个武士,左骑驴、右提剑。额正面贴镶两块长12厘米宽3厘米多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4姓联姻。再下挂9个“银星”,九星下垂胸还串挂着九穗花纹银片。錾有山、海、花、鸟、鱼、兽之类图案。每穗连接9小片。冠上还用金丝线悬挂4串玻璃珠,长达50厘米,下连接元宝型银牌4个,垂至胸前。额角左右两侧各挂一块蝴蝶形银牌串联16小片四方形花纹银片。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戴冠稳定。 首饰 一般妇女常带鸳鸯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与字样。还有龙爪拳头式带铃哨的戒指。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带银牌、项链。脚戴银镯,耳戴耳环。畲族妇女的头饰随发型而不同。与福安接壤的畲族妇女发型,则是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的绒线。正面额前发高是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把、毫猪簪。未婚小姑娘的发型,均用红绒线参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与罗源县毗邻的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村一带妇女,则梳成“凤凰髻”,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直至头顶,约达15厘米左右高,弯至额头,中间绕成一块径8厘米大的圆型发桃,畲语称“凤凰头髻”,再横栓小银簪。 [饮食] 畲家生活俭朴,平日对饮食品味式样不讲究,重在吃饱。口粮多以番薯丝为主粮,大米、高梁、大麦、小麦、花麦、玉米、小米为副粮。故俗有“种番薯吃番薯,番薯当粮也当菜”。把番薯切成丝、晒干,其吃法有煮成“焖饭”的,有用开水烫半熟,捞放蒸笼炊成“蒸饭”。多数地方要把鲜薯丝用水淋洗出淀粉,加工制成“粉扣”当菜吃。 畲家一日三餐,薯米干饭。“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初三)吃3天白米饭,有的用大米蒸饭另捞一角,供小孩或接待客人。平时煮上一两碗粗菜即可上桌。客至,小孩不上桌,怕争菜忌慢客人。农忙时,难于及时备办菜肴,只用盐汤或青菜一碗也能对付。但到自养猪屠宰时,割一二斤猪肉,常邀亲友邻居品尝。在春耕、秋收前,为迎接繁重劳动,都要杀羊、杀鸡兔、买猪蹄滋补养身。 畲族家家户户都种蔬菜,除日常鲜吃外一般家庭常把芥菜、萝卜腌成咸菜,做当家菜食用。竹笋,畲村四季均有,常加工成笋干。调味少用油,重用姜。饮料,多用糯米酿酒。50年代后,畲族群众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多数人吃上大米饭。蕃薯丝与高梁、大麦等则降为副食。 [居住] 畲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岗、丘陵,少数在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Copyriht 2007 -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