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新闻中心 >> 产业动态 >> 正文
  美图欣赏

夏游西藏团费上涨30% 车票、机票

可折叠式水陆空三栖个人小型飞机

大陆游客遭吊臂砸死续:台北检方

“7·5”事件致1450个旅游团取消
  相关文章
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邵琪伟:旅游业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先导
邵琪伟:建设和谐旅游 促进共同繁荣  

时间:2025/1/19 3:00:07来源:不详

    旅游是人们增长知识、丰富阅历、愉悦心身、强健体魄的美好追求。中国古人倡导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人们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旅游业始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时期,并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交通便捷而快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全球旅游业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全球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日益凸现,因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展示形象、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各国和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市场条件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地区冲突、恐怖事件、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等因素,增加了全球旅游业持续增长的难度。一些地方旅游市场不同程度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也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发展和谐旅游,促进互利共赢,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业界的共识。
 和谐,包涵着和睦、祥和、融洽、友好、协调诸多含义。和谐旅游则是各旅游主体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旅游要素得到协调发展,合法权益和诉求得到平等对待,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发展的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基于此,我认为:
 (一)发展是和谐旅游的基础。回顾现代旅游业产生、发展的历程,旅游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的旅游需求将更呈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将更加丰富,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唯有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素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唯有发展,才能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实现共赢。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旅游,发展是实现和谐旅游的基础。
 (二)均衡是和谐旅游的必然要求。均衡发展,不仅使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企业的利益得到充分兼顾,旅游产业的各要素得以协调发展,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参与主体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扶持、互利共赢的必然要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谐旅游才能得以实现。
 (三)合作是和谐旅游的主要途径。合则两利,合则共赢。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扩大市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和谐旅游,需要充分开发、拓展全球旅游市场。这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业界建立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形成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相互协作、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四)共赢是和谐旅游的重要目标。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有专家研究提出,与旅游业相关联的行业和部门达109个之多,而且旅游业的外延还在扩展。建设和谐旅游,不仅需要使与旅游相关的部门、行业或产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也要使参与各方,包括政府、社团、企业、个人,充分享受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因此,共赢是和谐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立和谐旅游的根本动力。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一)把建设和谐旅游,促进旅游业持续增长,纳入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体系。中国政府强调,要大力发展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展旅游产业功能”作为重点任务,强调旅游业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二)促进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06年,中国内地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首次实现居民人均出游1次;出境旅游达3452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经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测算,2004年中国内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4.05%。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预计中国内地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总量将近30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可达560亿美元,旅游总收入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三)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诚信体系,是和谐旅游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近年来,我们在全国旅游行业倡导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旅游诚信体系,促进旅游市场规范发展。中国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响应。诚信旅游合作也是内地与香港旅游合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两地旅游市场不同程度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国家旅游局支持香港在内地推广“优质诚信香港游”产品,推动内地赴港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内地也正在组织开展整治“零负团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现象的专项行动。
 (四)扩大开放,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旅游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近年来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了定期工作磋商交流机制,扩大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范围至49个城市。
 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多双边旅游国际合作,发展与东盟、欧盟、澳洲、非洲国家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中美商贸联委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平台,推动旅游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经中央政府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32个,已经实施86个。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与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旅游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通过发展旅游国际合作,中国旅游业不断融入到全球旅游业发展之中,也拓展了国际活动空间。
 (五)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为适应中国旅游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旅游局强调树立以人为本、以游客为本的思想,强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法规建设,建立了旅游安全、保险、紧急救援、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机制,开展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活动,努力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把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教育培训,加强素质建设,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及国际旅游组织的支持,也为本地区以及世界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制约中国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体制机制不相适应、企业竞争力不强、高素质旅游人才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内旅游由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大的趋势;出境旅游快速发展,境外安全、市场秩序等不可控因素增加,呈现境内外协调任务加大的趋势。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应对,逐步加以解决,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借此机会,我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和谐发展为宗旨,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谐是一种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追求。和谐旅游需要各方参与,共同建设。我们愿与旅游业界的同仁们一道,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追求和谐目标,推进和谐发展,为本地区和全球旅游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以积极务实的精神,推进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本着实现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务实的旅游合作,共建和谐旅游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推动建设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和谐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规范有序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三)以包容的思想,共同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的思想应当贯穿于建设和谐旅游的始终。各国和地区旅游业,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竞争又催化新的合作。我们倡导和衷共济、包容相兼的理念,共同应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以包容的精神、共赢的思维、务实的态度,求同存异,寻求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支点,共同应对挑战和危机,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旅游业,无论现在和未来,都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我们愿与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旅游业界携手共进,迎接挑战,通力合作,为本地区和全球旅游业的共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酒店预订 | 特价机票 | 旅游论坛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