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新闻中心 >> 产业动态 >> 正文 | ||||||||||||||
|
||||||||||||||
|
||||||||||||||
时间:2009-7-9 23:08:41 来源:不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各方赞誉。但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被简单笼统地描述为具有可持续优势的“朝阳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拉动力大”的经济产业,而对旅游业产业优势的准确定位、深入挖掘、精确研究,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民生主题”语境下旅游业对社会民生综合产出的总体判断,却总体缺失或不足。即使是经济指标上,历年旅游工作报告中,也都是阐述和公布游客人数增长、旅游收入增长这几项只反映行业规模的指标,而对旅游业的年度投入产出能力、对相关产业拉动能力、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强度等,从无述及。这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全社会对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持久模糊。现在旅游活动作为一种高端需求已经深入人心,但作为产业,旅游业的供给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却因为没有完整、系统的关系量化指标体系,让绝大多数业外人士有种朦胧遥远、雾里看花之感。二是旅游业界不断体验着自我表达的失语感。一方面产业持续飞速发展,现实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却在需要向外界表达或在产生表达冲动时,因无法精确表达而尴尬无力。这无论在现阶段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宏观政策环境、发展速度与质量、建设与巩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地位、建设和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等旅游业发展宏观命题发生影响。 在我国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更大发展需要考虑三个宏观前提:第一,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在认识上应该是宏观的,立体的,综合的。而非割裂的,平面的,单一的。第二,一个产业在宏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前景,主要是由这个产业的独特比较优势(核心优势)所决定,而非其单一非优势功能所决定的。第三,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需要随着国家发展趋势变动,做出全面客观地判断和与时俱进的调整。 一、 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综合功能,是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基础 由于产业历史原因,以及20多年的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GDP增长为核心考核目标)”的政策惯性下,我国旅游业从产业内部主体(主导发展的管理机构、各类企业)到外部环境构建者(其他相关部门、国际相关机构)都习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来看待。这导致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长期被作为单一的经济产业部门来发展。这在特定发展时期,对旅游业构筑宏观发展大环境是有战略意义的。这种背景下,旅游业经济功能的提升和发挥,也一直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培育,其经济指标的连年增长,也自然成为了旅游业对国家贡献的最主要(甚至某些时候是唯一)的衡量尺度。尤其是在90年代下半期,国家经济低迷、需要拉动内需的前提下,旅游业抓住契机,挤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被列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更加体现了当时国家对旅游业经济功能“一枝独秀”的视角,和旅游部门对经济产出做出更大贡献的渴望。 “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时期的新目标,不但为旅游业全面提升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打开了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宏观新格局。但这种新格局,应该不只是局限在经济增长中从“点”到“面”的作用升级,更深层次的含义,更应该是从“经济”到“综合民生”作用的全面发挥和辐射。当然,审视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产业地位,如果从理论上说主要应该是指其经济产出功能,但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宏观战略不断调整,从模糊的“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民生服务型政府”等宏观语境的改变下,在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最新主题的指引下,各个产业部门都在强调经济功能的同时,不断注入着新的民生概念,有的甚至为了民生而压缩、调整着原来的经济目标和任务。在这种前提下,旅游业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也必然需要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总体来说,和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只有发挥出其对整个民生社会的综合优势,尤其是不可替代的优势,紧扣时代主题,才能更加体现出其民生产出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为其未来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宏观政策空间。 而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本来就具有民生方面的天然优势。相比而言,旅游业包括经济功能在内,同时兼具六大综合功能,而很多功能就直接体现在民生产出方面;同时,旅游业六方面功能中,每个功能又都内涵丰富、层面众多,为诸多其他产业所不能企及。 首先,经济功能。旅游业具有对宏观经济的直接产出、间接拉动、调节分配、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安全等多方面作用。旅游业在经济产出方面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旅游核心企业(旅行社、景区、酒店等)的直接产出;旅游业因存在外延产业纽带,构成增长扩散波(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及其他服务业),产生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业在我国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水平情况下,参与富裕阶层和较低收入阶层间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功能;旅游业通过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实现而调整国家的外汇平衡方面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由于前些年外汇积累需要,一直强调的是入境创汇,而对出境能够释放外汇、降低外汇风险作用强调不足)。上述四个方面,已经为业内外熟知,不做赘述。 第二,社会功能。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业能够给社会带来更高福利、更多就业、全面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一是旅游业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旅游本来就是一种因个人财富积累到一种程度而产生的高层次需求,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就是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二是旅游直接和间接促进就业。就业为民生之本,在我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状况下,旅游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及其就业层次多的特点,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持久、宽泛的就业渠道,直接对社会民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命题中,“人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重要内容,更是重要的终极目标。旅游业增长带来的旅游活动的增加,为旅游者带来了释放工作压力、提升综合素质、开拓宏观视野、扩大交往范围等调节身心的重要途径。 第三,文化功能。旅游的文化功能长期被研究,并已经为诸多学术讨论所关注。笔者认为,旅游业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功能,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一是文化的国际间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交会融合。二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道德、艺术等)的继承。通过扬弃,去伪存真,发扬光大。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促成。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决定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实力的不光是经济实力,更核心更深远的是文化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物质文明进步迅速,而精神文明进步的任务依然繁重。现在,传统文化体系被打破,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而旅游业在融汇国际文化、传扬传统文化方面,自有禀赋;在文化体验方式、文化普及渠道方面,尤显优势;在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持续创新方面,更具实力。这都使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政治功能。众所周知,我国是后起的“和平崛起”大国,需要不断宣传和优化国家形象,争取更大国家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正在以下方面发挥着作用:一是作为重要而便捷的渠道之一,成为逐步解决我国局部热点政治问题的先行领域(如赴台旅游、西沙旅游等)和重要途径(如海峡旅游联谊、中日旅游团互访等)。二是在国际政治复杂多变情况下,需要更多渠道的交流沟通,并进行国际关系的储备。旅游业在人的交流,尤其是民间互访互动、增建了解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我国旅游业本身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旅游业的交流规模、发展成就、国际地位,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形象、感受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贸易出口占GDP份额偏高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不但带来新资金、新技术、新理念、新动力,还作为平衡贸易关系、缓解贸易摩擦、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的重要筹码——这表面看是经济作用,但本身已经包含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第五,环境功能。旅游业具有突出的环境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形成旅游资源提升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优化的诉求,使旅游业与环保事业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发展趋同性。二是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亲近,使旅游成为人们感知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旅游成为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的主渠道。三是生态旅游产品的确立,为其他行业的环保,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可以说,除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的专门、局部经济体(如苏州工业园区等)之外,旅游业是循环经济、低水平能耗生活方式的先行部门、主要倡导产业和经验输出产业——成为先行部门,是因为旅游产品需要长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对一些新技术、新环保方式必然产生率先引用的内在动力;成为倡导产业,是指生态旅游作为旅游者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方式,其把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的行为目标,从而成为倡导社会环保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成为经验输出产业,是指一些新环保技术和理念在旅游业中的率先应用,将通过游客(实际上是其他行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最轻松的接受时机所深入接受并在其他行业推广实践。 第六,空间功能。空间优化概念,直接与土地集约利用息息相关,亦直接与人的生活质量紧密联系,因此在全世界都长期受到重视。空间问题解决好,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我国长期以来,缺少空间概念,缺少空间维度的思考习惯更缺乏合理优化空间利用的技术和方法,这种缺陷在30年间的城市、乡村规划中,表现已经明显,是造成城市无序发展,乡村长期落后、城乡建设水平和经济联系严重割裂的重要根源之一。在我国,空间优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空间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空间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现在国家对空间科学利用已经越来越重视,不但强调土地的集约利用,还宏观上在推进“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种主体功能区。就旅游业而言,空间的美感直接就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空间上的合理调配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空间规划带来的产品升级,可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旅游感受。例如,巴黎作为最受赞誉的旅游城市之一,其以凯旋门为中心的12条放射性街道的建造,不但为国际城市规划界提供了多年样板,更成为各国游客多年必游的地区。又如,我国广西、贵州的梯田景观,也因农业生产造就的空间美感而形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这种对空间有机组合、科学利用的内在需求,及旅游业通过人流和经济流对区域间差距的平抑作用,对我国总体上空间的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未来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开发水平和理念提升,空间美感将不断增强,空间更加和谐,区域更加协调,这也将为我国总体发展环境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二、我国旅游资源的垄断性、旅游发展动力的自主性,是旅游业产业优势的重要方面 1旅游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发展更自主 长期以来,制造业及其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制造业的国际优势,主要靠低廉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用别人的技术和资金,生产用于别人市场上的产品,而在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分销渠道上,都滞后于国际发达国家,因而使我国总体沦为“世界工厂”。现在,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劳动者权益提升、原材料价格结构性上涨等因素驱动,很多制造产业,已经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区域转移。 但相比起来,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门类,不存在上述问题。旅游业无论在资源、资金还是市场等诸多环节,我国都具有相对的垄断优势和较大的主动权。只是在技术、理念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不过这种引进和借鉴,对于本身就以交流、沟通、互访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而言,又十分便捷和高效。旅游业的资源垄断、资金投入渠道和市场规模(除了多年积累的既定国际入境市场份额,尤其是国内市场规模),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大国群雄争霸中,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十分巨大的增长潜力。 2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相比,发育更健康 在十年之后的今天,回顾、审视和对比上世纪90年代末明确的各个“经济增长点”的发展状况,可以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参照系。总体来说,旅游、汽车、房地产、电子信息这些“新经济增长点”,的确都发挥了自身飞速增长、并拉动经济总体飞速增长的作用,但其发展轨迹、面临矛盾和可预见前景,却分出伯仲。具体而言,尽管在发展中上述各“增长点”行业都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旅游业的问题几乎都是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外部压力比其他行业要小得多。除旅游业外,诸多1998年确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片面强调增长指数和经济贡献、忽视自主创新、均衡发展和民生含义,现在都普遍遇到了发展瓶颈,或面临了发展悖论。首先表现在受制于人的局面改观不大,与发展初衷产生偏离。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至今,自主品牌仍然很少,引入了国际品牌、资金、利用了本土工人和原料,但却没有形成自己核心技术和自主国民品牌(现在尽管自己品牌已经出现,但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小散弱差特征明显)——当初汽车行业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实际上没有实现,却演变成了“以市场迎外资品牌”。又如,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支柱——数字电子产品(手机、电视、互联网技术及服务等等),其生产依靠核心技术,其产品升级依赖核心技术升级,而我国在大力引入技术和品牌的同时,核心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却进展缓慢,形成了“生产消费在国内、知识产权在他人、技术研发靠国外”的局面。第二,有的产业在实现飞速增长的同时,却在现实中已经面临了有目共睹的发展瓶颈或悖论,严重影响了民生,或成为了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源。还以汽车产业为例,道路堵塞、尾气排放和高速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瓶颈。又如房地产业,高房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商业用地对耕地的威胁已经成为众所诟病的焦点。本届两会上就已经有政协委员测算,我国房价存在着50%的降价空间。 3旅游业在宏观产业体系中,前景更明朗 对比起来,我国旅游业发展依靠“低资源消耗下的产品输出(引进国际客源)”和“以国外购买力为支撑,迅速发展了国内购买力市场(国内旅游市场迅速发展)”,在发展能力上总体协调,形成消费市场梯队和产品梯队,发育健康,发展强劲,形象良好。归纳起来,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依靠四个方面支撑:一是良好资源禀赋,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服务业分支,旅游业发展不似制造业那样过分依赖技术进步,但对资源垄断的依赖性很强,我国资源禀赋好,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刚性基础。二是“先入境”的发展道路,使我国旅游业与世界迅速接轨。旅游业面临着先天良好的国际接轨渠道,并成为我国与国际最先接轨的领域(如现在持续开展的“中日韩”对话、中美间省州对话等,都形成了最重要的沟通渠道),在发展理念和产品创新上与世界同步呼吸。三是随经济连续增长带来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接续而广阔的市场空间。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旅游消费市场也因宏观经济反哺而迅速壮大,主要原因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无论如何实现初次分配,都总会推动旅游需求总量的正向按比例增长。四是旅游业的低消耗和环保性,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传统和新型制造业及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都对外部环境的消化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从而增加环境负担。旅游资源因客观存在而方便取得,旅游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发展旅游业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这使旅游业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中优势凸现。 三、对我国旅游业民生产出的精确核算和准确深入分析,是我国旅游业更好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探讨旅游业民生产出过程中,总的目标就是要把其各个功能所对应民生的意义能分析透彻明白,阐述具体清晰。由于民生的特定内涵,在旅游业六大功能中,有的功能对民生直接影响,有的则是间接作用;有的可以直接量化,有的则只能定性描述。因此,在研究民生产出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宜搞一个统一而缺乏科学性的总体系数。最好的方式,就是分领域、分维度、分功能来分别探讨各项产出量。具体地说,对待不同功能,需要进一步做好量化分析和动态描述的基础研究工作。 无论在以前的学术理论还是管理措施层面,其实对这些“产出量”或“功能作用度”都有涉及,但总体看都有浅尝辄止、模糊朦胧、静态停滞几项弊端——能量化的不量化,已量化的不系统;关系分析不具体,定性描述不深入;指标体系不充实,动态修正不及时。在旅游业的六项主要功能中,总体来说,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功能因为其所指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方向都分别有数量分析的学科基础的支撑,所以相对比较容易量化;而政治功能因为与民生联系较为间接;空间功能由于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宏观概念,与产业的联系度难以精确衡量;文化功能因个人单体主观感受不同而变化差异较大,所以三个功能量化起来难度都很大,需要在定性描述上做深入研究。 1就可以量化的三个方面,现在应该完善指标体系,精确系数关系,实现动态修正。具体来说: (1)经济产出方面 除了现在通过指导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卫星账户”来核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总体产出外,还要至少对三个重要指标进行研究,并研究数量关系。第一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说,需要有精确的“投资——产出比”系数(或称投资拉动乘数,即单位投入能够获得的产出量的倍数)。这个系数的意义,是可以说清楚旅游业单位投入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到底多强。第二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说,需要有精确的“消费——拉动比”系数(或称消费拉动乘数,即单位消费量能够产生的消费拉动倍数)。这个系数的意义,是可以说清楚旅游消费对整个社会消费增长、进而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第三是旅游业的税收贡献率,即旅游业单位投入或服务增加,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程度。这三个指标如果能够加以明确,则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够大大细化,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也能够更加清晰化、具象化。 (2)社会产出方面 按照上述旅游社会功能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至少需要再研究和确立两个数量指标:第一是“就业拉动比”(就业拉动系数,即旅游单位投入对就业的拉动意义)。传统上,我们一般沿用至今的说法是“旅游业每增加一名就业人员,则可以带动全社会增加3~5人就业”,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说法的出处和科学性依据,单从指标体系而言,在研究旅游就业时只有这一个指标本身就显得比较单一和模糊。同时,从旅游就业的增加来分析总体就业增加,只是研究方法之一,还可以“从单位投资研究旅游就业增长”、“从单位客人增长研究旅游就业增长”、“从旅游收入增长研究就业增长”等多种研究角度,都可以形成新的更加有现实意义的指标体系。第二,是旅游业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系数,即年度中通过旅游业对社会分配差距(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修正作用有多少,如果能够研究到旅游业对年度我国“基尼系数”调节程度的深度,则最好。第三,是假日经济的相关指标体系。如:通过22个黄金周的施行,可以研究黄金周对国家年度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参数、对社会消费能力的具体促进模型等。同时,对每增加一个假日后,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增长的贡献率,也需要研究。 (3)环境产出方面 也需要至少再建立两个指标:第一个是旅游产业相关各领域单位耗能的数量研究。包括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接待单位客人的耗能指标,整个旅游产业单位产出的耗能指标等等。第二个是旅游产业在替代高污产业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对比关系。如:旅游产业替代第一产业,在单位耗能上降低的数值或系数(如果能够深入研究到对一些具体产业的替代系数,则更好)。在这方面,山西省曾测算和公布了2006年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432吨标煤和049吨标煤(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服务业的8倍多),尽管不是直接研究旅游业,但其研究方法和数据,值得我们借鉴。 2需要定性分析的文化、政治、空间三个方面,尽管不好精确量化,也难以建立指标体系,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其深层和本质的内部关系,以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时,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如:文化方面,需要针对旅游在“大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层次和“创意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作用、与相关其他产业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比较、如何通过诚信建设和文化交融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等多方面研究其关系和路径;政治功能上,需要针对港台交流,宏观外交,对外宣传等方面,都有深入细致地系统分析和相关策略预案;空间方面,则至少需要进一步搞清旅游规划和国土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的相互关系和衔接能力、城乡建设改造过程中旅游功能增加和调整的方向、旅游开发中对空间利用的内部规律及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区域协调发展中旅游业的作用点、发力点和落脚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3研究方法和工作路径的建议 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因边缘不清,涉及其他经济社会各门类繁多,所以如果从宏观上分析,旅游业的数量体系研究和定性描述困难很大,需要突破的障碍也多。但我们可以打开思路,突破原有思维方式,取得进展。具体地说,第一,从研究方法上,对依靠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人文地理学等理论和现有资料水平仍无法取得研究突破的指标,一是可以采用选取一个或几个典型地区作为研究模型,通过小范围相关资料调查和分析取得这些地区的数量关系和定性描述关系,然后再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进行平滑修正和引用。二是可以通过全国随机抽样,直接得出一些数据,作为认可数据加以分析研究。第二,由于这些工作具有宏观意义,因此在工作路径上,应该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模式,即把这项工程作为国家工程来推动。由国家出资、组织相关课题组进行平行研究,同期工作相互衔接、交叉研讨而不割裂,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形成成果。然后对相关重要指标和关系,进行年度跟踪修正,形成今后可以年度滚动公布的权威信息。 4完善旅游综合功能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积极意义 这些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定性研究的深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突出的紧迫性:一是产业地位持续提高。在经济产业中,长期单一阐述几个内部经济产出指标增长率,无法体现旅游业的优势。就某种程度而言,由于很多产业的经济产出量都大于旅游业,在已经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后,旅游业很难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突破(何况旅游业还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国家从宏观战略上考虑,也很难给旅游业明确这么重要的产业地位)。而对旅游业民生产出的综合研究,则可以打开思路,为将来“民生社会的支撑产业”地位进行铺垫。二是政策依据显著增强。这些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展开,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的基础支撑和指导,避免因基础理论不清或人员变动而产生未来政策上的摇摆和误区。三是社会认知更加 [1] [2] 下一页 清晰。旅游部门对外公布的数据更加丰富,外界对旅游功能尤其是民生综合功能的感知也会更加具体。四是为世界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形象已经树立,需要通过一些新的有影响力的举措来进一步提升形象。“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和“白金五星”标准的输出、中文列入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等措施,已经初步奏效。如果能够在丰富国际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上做出贡献,则肯定更会受到世界瞩目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