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 ||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网 >> 旅游新闻 >> 国内旅游资讯 >> 正文 | ||||||||||||||
|
||||||||||||||
|
||||||||||||||
时间:2010-1-2 19:06:17 来源:乐途游民部落 贺兰山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说:“贺兰山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们国家的很相似,比如说鹿和母子鹿。”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这样评价:“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贺兰山岩画创作年限的上限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它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史书,是生活在这里或来到过这里的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记录人类史前时期的艺术珍品。显然,创作这些岩画的族群不完全是人们关注的匈奴、斯基泰、党项等民族,那些消失在历史屏幕背后但却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戎、狄、回纥、吐蕃、铁勒等民族同样会以岩画的方式留下他们的生活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贺兰山的岩画何尝不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和人种的博物馆呢?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克罗斯先生将宁夏贺兰山岩画点纳入了非正式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充分肯定了贺兰山岩画所蕴含的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
贺兰山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所产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毛色细润,卷曲如云。在贺兰山东部,隔河的盐池县,遍地滩羊以及千年间形成的对滩羊的开发体系与文化传承,使这里有着“中国滩羊之乡”的美称。摄影/李书彬 牧山贺兰:中国驼乡和滩羊之乡 贺兰山的林草资源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成就了一座牧山,也成就了山两侧的“中国骆驼之乡”和“中国滩羊之乡”。 分布在贺兰山西边的阿拉善双峰骆驼,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人类穿越沙漠的工具这一角色,同时,阿拉善骆驼的驼毛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曾被当年穿越阿拉善沙漠的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驼毛。这种价值被西方人认识后,他们特意在黄河边的磴口、临河、石嘴山一带设立了洋行,专门收购驼毛。阿拉善驼毛被穿越贺兰山送到这些洋行,水运到包头,再采取陆路方式运到天津,然后出海运往西方,制成毛线、毛呢后,返销到中国。仅1941年前后的定远营在树贵的一个小分点,一年就收购驼毛5000公斤。抗日战争期间,蒋经国到西北地区考察后,在一次西北的宴席上称赞“西北之皮毛,实为西北之精华”。 2002年,阿拉善骆驼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级78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目前,阿拉善骆驼总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二,阿拉善仍然保持着“中国驼乡”的荣誉。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阿拉善牧民不分男女老少,都练就了一套高超的夏骑马、冬乘骆驼的骑术。放牧中,牧民们三五成群,挑选自己强健的骆驼相互赛跑,以展示骆驼素质为乐趣;每逢婚宴、敖包盛会、寺庙经会等重要集会,散居大漠的牧民相逢驱驼疾驰,自发的赛驼成为深居大漠牧民群众的一大乐趣,形成了悠扬驼铃声中独特的骆驼文化。 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那些在青草间成长的羊群有着自己的名字:滩羊。宁夏五宝中的“白宝”就是指滩羊皮做成的坎肩、马褂、背心等。尤其是黄河东岸的盐池县滩羊,这些按当地人所说的“吃着甘草、喝着矿泉水”长大的滩羊,给盐池县赢得了“中国滩羊之乡”的美誉。《宁夏风物志》中记载,滩羊是蒙古羊的一个品种,后来迁移到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品种的优异,再加上有丰足的牧草和多种草药作为“主食”,使宁夏的滩羊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良品种。古人有“肥马轻裘”之说,宁夏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将1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制成二毛皮,薄如同厚纸,柔软的外观中带有坚韧的质地,再采用民间工艺将二毛皮制成男女冬装,一件皮衣只有2-3斤重,倒提起来,能看见洁白的毛穗顺次下垂,犹如梨花纷纷飘落。精制的皮衣如果养护得当,10年左右也毛不生絮、束不结毡。 这就是中国的贺兰山,由于她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让中国的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如此小的地区内丰富着各自的内容和内涵。 |
|
|
Copyriht 2007 - 2009 ©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