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 >> 旅行游记 >> 国外游记 >> 正文
  相关文章
泰国甲米Lanta岛攻略
香港游记之业发大厦和香
结婚一周年纪念--香港
肇庆任我行--Lonely 
初游-lasa
心路—永远的Shangrila
A Trip To Li Jiang
心路—永远的Shangrila
Five Days in Shangri-
Five Days in Shangri-
Atlanta之行-------到“Tara”去  

时间:2024/11/23 17:24:44来源:不详

 

  提起Atlanta的 Marietta或许大家不熟悉,但说到Tara,我想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把记忆挖掘到经典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的故事情节中去。而实际上Marietta就是“Tara"的替代词,"Tara庄园 "是作者Margaret Mitchell在她的作品里虚拟的一个地名。

  有关这部作品大家知道的太多了,我就不再做详细介绍了。我在此想说的是:关于“Tara", 也就是故事中的Tara庄园.

  "Road of Tara",在整个故事中占了不少的篇幅,大致内容为: 战争在向纵深发展,南军节节败退,后方一片混乱。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Scarlet和Melanie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开始逃离家园,可是Melanie就要生孩子了,Scarlet只好留下来照顾她。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Scarlet不得已只好求助于Rhett Butler用马车送她们回“Tara"庄园.

  马车在废墟和硝烟中奔驰(电影中指从亚特兰大到Tara的这段路程)。当马车走出危险区后,Rhett Butler却出人意料地告诉Scarlet,他不能目睹南方军溃败而不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同时,他向Scarlet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请求Scarlet能给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留下点纪念。Scarlet吻了他。他留下一把手枪并和Scarlet告别。Scarlet只好独自驾驶马车回到Tara庄园.

  Scarlet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惊呆了,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疯了,虽然Tara庄园还矗立在地平线上,但已是满目伤痕……她彷徨了。

  这一段影片是在Marietta拍摄的,即是故事中所形容的“Tara"地区,女主人公Scarlet的家乡。

  去年夏天我们去Atlanta(亚特兰大)度假,安排了参观Marietta地区,一解我多年的崇拜和好奇心。

  从Atlanta出来,朝着西北方向,沿着75#公路行驶大约25英里便进入了Marietta地区,这是一个人口不多却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小城市。

  周日清晨的Marietta显的格外宁静,六月的天气还很凉爽,洁净美丽的街道上零零落落停着几辆车,我们选了一个合适的车位停了进去,接下来便顺利的找到了博物馆:“Scarlet on the square",也就是"Gone with the wind"部分场景的拍摄现场。

  这是一座外观看似十分古旧的仓库,剥落斑驳的外墙上涂着砖红色颜色,只容得一人进去的小门上挂着一块小铜牌The Museum of "Gone with the wind".静悄悄的无一丝生气,我试探性的推了一下门,门开了,迎面闻到的是一股说不出的潮气和霉气味,阴森森的,安静的让人发怵,许是很久没有人来访了。我正在犹豫,是进还是不进,这时从深处传来:Welcome to the Museum. 我大声问道:Are you open now? 确定之后,我招呼家人进来。

  一位面部表情很和善的女士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介绍参观路线。的确像回到了历史,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陈旧,泛着黄光。这里原是当时的电影拍摄现场(摄影棚),现作为一个旅游观光点,改为博物馆,展出当年拍摄电影的部分道具和服装,更多的是对作者,演,职人员的介绍和当年有关宣传电影的海报,并展出了有关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的各种版本,我看到了台湾和香港翻译出版的汉语版本。

  我到这里来的目的,是想重点了解作者和作者当初写书的经历。可意外地得知:这部故事纯属虚构,包括所有的人物和地点. 为了不与当地真实人物和地点的名字冲突,作者曾查访了当地几万活着和死去的人的花名册,核对了故事中所有人名,地名。可以说,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的Rhett Butler,魅力四射,精灵古怪的Scarlet,还是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的Melanie,外加成熟老练,文质彬彬的Ashley ,都是Margaret一手塑造和想象出来的。由于Margaret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又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Sherman之手。自孩提时起,Margaret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Margaret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Gone with the wind" 的主题不是战争,作者也无意做历史的论道者。她只是在Scarlet身上寄谕了浓厚的对青春逝去的依恋和伤感。当然在任何时候,青春的逝去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经历了南北战争这样一场“淬火之浴”后,青春就变得更加让人怀念了。她在战争的故事中听到了那么多的勇士浴血奋战的经历,于是也就有了想:写一写战争期间英雄的男人们身后那些了不起的女性。

  有趣的是;在我们参观的整个过程中,除我们一家之外,就只有两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不可否定的说:在今天这个年代,人们可欣赏的东西太多了,尤其对年轻人而言;欢笑替代流血,幸福替代痛苦更实际些。这部远离时代的作品已与人们渐行远去,虽说这是一个骑士与棉花种植园的地方,又传说着一个美丽的名字:古老的南部。也曾有这样一群雅士在这世外桃源享受着莺歌燕舞。但最后可寻到的,只有在书本中所追溯的情景,却不能再旧梦重温。这是一个随风而去的文化…, 我真不知道Marietta市政府是以什么维持这笔开支的,不过,他们也似乎为最后的宣传而不遗余力。

  当我们准备离开博物馆时,却被博物馆里的一位女士拦住,被告知,她是市政府主管旅游的。她告诉我们:博物馆要拍一部宣传广告片,很遗憾,没有合适的人员,所以想让我们一家给广告充当“顾客演员”。说话间,摄像机已经架好,礼品部的售货人员也已摆好架势。这时摄像机镜头已对准了先生和小女儿(他们正在图书部翻阅书架上的书),不一会儿摄像机又对准礼品部这边: 我和大女儿为是否买一只手袋而争议着.连续了两次,在摄影员一句:OK中停机。主管旅游的女士高兴地跑过来拥抱着我和女儿,嘴上不停地说谢谢,在我们离开之时,给我们各送了一件礼品。出门后女儿便戏说:今天值得;长了见识,凑了热闹,还得了礼品。

  在返回亚特兰大的途中,我们本想到桃树街去看看Margaret Mitchell生活的小木屋,看看这部杰作的诞生地,但时间限制只好 暂时放弃。

  ------------------------------------------------------------------------------------------

  "Gone with the wind"在一个世纪里被誉为:犹如一束鲜花,是那么娇艳芬芳,美丽动人. 它健康,热烈,奔放地盛开着,每一个花瓣都沁人心脾,如坠仙境。它又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旷世巨片, 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一首人类最美好的爱情绝唱,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这里有一幅永远不会让人遗忘的画面,便是:被遗弃的Scarlet 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惟有土地与明天同在。”所以,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期盼着美好明天的到来。

  一切如风飘逝,鸿影过墙,毫无痕迹。生命的荒凉和着充斥着天地间的悲悯之气,悠悠、澹澹,回人肠,荡人气。

Copyriht 2007 - 2009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