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旅行 >> 风土人情 >> 环球风情 >> 正文
  相关文章
毛里塔尼亚:喝酒一定要
坦桑尼亚风俗礼仪
亚美尼亚的烤羊肉宴
毛里塔尼亚风俗:少女为
在肯尼亚娶新郎
坦桑尼亚:姑娘露乳引情
肯尼亚有个“女人村”
汽车进不去 有趣的肯尼
爱沙尼亚的烤肉仲夏节
爱沙尼亚小姐品尝鲜嫩的
坦桑尼亚传统风俗文化  

时间:2024/11/25 1:35:20来源:不详

 

    坦桑尼亚人历来保持着集体劳动的优良传统,爱好音乐,能歌。坦桑尼亚妇女一般有以头顶物搬运东西的习惯,她们“头顶”功夫很佳。姑娘们喜欢把头发编成一排排细辫,并在线的未梢再缀以五光十色的珠子。姑娘们走起路来,光彩熠熠,铃铛作响,显得格外娇艳、俏丽。

    坦桑尼亚现居住着120多个部落,分属不同的血统,所以各部族的生产活动、风尚习惯也有所不同。有的部族以于植棉、畜牧著称。有的则于善着独木小舟在湖泊中用篮子捞鱼。还有的以种植香蕉、咖啡为主,他们的主食就是香蕉,甚至连他们住的形同蒙古包的小屋——“姆巴”,也是用香蕉茎盖成的。居住在桑给巴尔的不少部族,还有每年过月圆节的习俗。

  坦桑尼亚各部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文化,野牛舞、戈戈族舞、哈族舞和尼亚姆维族舞在坦桑尼亚的舞蹈中是久负盛名的。

  坦桑尼亚人在饮食习惯上,一般都有爱吃牛、羊肉,爱喝咖啡,忌食猪肉、动物内脏、海鲜以及奇形怪状的食物,如鱿鱼、海参、甲鱼等。他们一般以玉米、大米、甜薯为主食。其口味一般较重,不怕油腻,喜食辣味的食品,一般爱吃我国的四川菜肴。上层人士一般都爱吃英式西菜。坦桑尼亚各部族之间,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有的部族以畜牧业为主的,就以牛、羊为主食。有的以渔业为主,就以鱼虾为主食。以种香蕉为主的,则为香蕉为主食。例如,居住在北部维多利亚糊西面的哈亚族,就是以种植香蕉著称,他们习惯在香蕉林中修建住宅。哈亚族还有一条戒律,即忌吃飞禽,也不吃鸡和鸡蛋。他们也有养鸡的习惯,但只是为了报晓和用作祭品。此外,哈亚族也禁食昆虫,但不包括蚱蜢和白蚁。

  坦桑尼亚新年前夕,沿海的斯瓦希里族人,家家户户要用木炭爆玉米花撒在屋内各个角落,以示驱散妖魔,祈求幸福。用玉米和菜豆煮饭盛于碗盘放在门前,供串亲的过路人随便食用。元旦那天,人们鸡鸣即起,姑娘们身穿彩裙,走门串户唱民歌,异常欢乐。

社交礼仪

  坦桑尼亚民风古朴,风俗独特。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热情、爽朗、朴实、友好。任何与坦桑尼亚人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交际应酬中,坦桑尼亚人一般都以握手或拥抱作为见面礼节。除此之外,有时他们也会采用一些方法独特的见面礼节。

  其一,是鼓掌礼。在迎接贵宾时,有些地方的坦桑尼亚人习惯于先拍拍自己的肚子,或是对自己的肚子指一指,接着热烈鼓掌,然后再与交往对象握手。此举表明他们口腹如一,对来宾欢迎之至。

  其二,是举拳礼。这是坦桑尼亚人最高级别的迎宾礼。在行礼时,行礼者要举起握紧的右拳,轻轻地晃动。行礼者如欲表示自己见到对方万分高兴,则还须双手握拳高举,上上下下地反复晃动。这一做法,表示对对方无比爱戴与崇敬。

  其三,是屈膝礼。在坦桑尼亚,妇女们相见时,通常彼此屈膝,作为致意的一种方式。

  其四,是尖叫礼。在乡间,坦桑尼亚妇女在迎接女宾之际,往往习惯于围绕着对方转圈跑动,同时在口中发出带有一定节奏的尖叫声,以表示对对方的光临备感高兴。

  在人际交往中,坦桑尼亚人所采用的称呼有一定的特色。对于尊敬的长者,他们一般会以“老人家”,或是“爸爸”、“妈妈”相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们则通常会称之为“阁下”。当年龄相近、彼此熟悉的人会面时,彼此之间大都会互称对方为“朋友”、“兄弟”。而在官方活动或执政党内部,“同志”则是他们对待“自己人”较常采用的称呼。

  值得说明的是,鉴于坦桑尼亚是一个以黑人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与坦桑尼亚人进行交际应酬时,务必要对黑人兄弟表示应有的尊重,切勿因为自己的言行不检点,而使对方认为我方有种族歧视之嫌。与坦桑尼亚人进行接触时,最好少用“黑”这个词,特别是不要将其用作贬义词。同时务必要牢记,别将坦桑尼亚人称为“黑人”。在对方听来,这一称呼不仅不顺耳,而且不礼貌。

  顺便一提,坦桑尼亚普通老百所起的名字大都十分有趣。世上所有的词,差不多都可以被他们用为当作自己的名字。在坦桑尼亚,名叫“没关系”、“打火机”、“再见吧”、“坏工作”、“部长”、“少校”、“驼鸟”、“大象”、“打扰”、“麻烦”、“你好”、“明天”的人,几乎到处可见。

房屋建筑

  坦桑尼亚民居建筑一般较为简陋,式样单一。住在城市内的居民,房屋多为砖石墙、铁皮顶;住在农村的居民,住房较别致,大多以树枝、细棍插在地上,围成圆形,用横梁加以固定,房子上部为伞状顶盖,整个房子成圆锥形。树枝和细棍外面涂上泥巴、牛粪,房顶铺上茅草。由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民俗的差异,各部族在住房建筑上也各具风格和特点。住在沿海地区的扎拉莫人,住房屋顶与墙壁都用皮革做成,外面铺上压平的树皮,房子里呈圆形或长方形。伦迪族人的住房小而简朴,多以柳条为材料,建成碗状。住在隆格威地区的部族住房几乎全部用竹子搭成。查加入的“姆巴”小屋则是将许多长木棍插入地中,棍顶拢在一起捆扎牢固,使其呈圆锥形,尔后用泥涂抹,再以茅草、香蕉叶盖顶。

目前,一些旅馆、饭店也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特别是茅草屋旅馆,由一座座顶上盖着茅草的二层小楼组成,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海滨旅游胜地增添了几分古朴,使旅游增加了几分雅兴。发型坦桑尼亚妇女非常注重头发的打扮,多姿多彩的发型使她们显得更加容光焕发。坦桑尼亚妇女的头发短而卷曲,柔软而富有弹性,能梳出各种各样的新颖发式。较为流行的发式有20多种,什么辫子型、束发型、波浪型,什么希望式、未来式等等。较为时髦的要算“索科莫科”发型,这种发型要求从前向后将头发梳成许多道道,然后在脑后收拢,打成小结,使头上留下均匀的水渠式花纹。还有一种“斯瓦希里式”发型,这种发型要求顺着头皮由上而下将头发编成一排排细辫,在辫梢上扎上黑线或金丝线,线的末端缀上五光十色的珠子,光彩熠熠、鲜艳夺目。

成人仪式

  在坦桑尼亚,同有些非洲国家一样,青年人在步入成人时要举行一种仪式,即割礼。这是一种古老的陋习,随着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这种陋习虽已逐步减少,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至今仍然流行。有些部族,如查加族、戈戈族等则男女均实行割礼。所谓割礼就是对男女人体生殖器官施行某种手术并为此而举行的礼仪。

  对于为什么要实行割礼,有着种种传说,各部族也不尽一致。只有割礼后,青年人才被公认已步入成年,才有娶嫁和繁衍后代的资格和能力。因此,人们把割礼现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在行割礼前,父母要对子女讲明割礼的意义,以便让他们作好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割礼当日,全村人都穿上节日盛装,鄹集在广场四周,受割礼的男女青年,分别由亲属陪同来到广场,广场上放着简易的床,广场中央竖着一个圣物,那是一根树干套着一个铜环。接受割礼的人双手被绑住置于床上。手术通常由懂得一些医术的“祭司”进行。手术时,广场四周的村民大声喊叫,以便让喊声盖过受割礼的人发出的痛苦哭叫声。割礼只是成年仪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他们还要接受严格的教育与训练,学习族规、道德、礼貌、责任与义务等。受教育的时间,有的较短,有的长达三个月。婚嫁习俗婚嫁坦桑尼亚人的婚恋,别具一格。马赛族至今仍流行“指腹为婚”的习俗。妇女一旦怀孕,许多生有男孩的母亲或亲属就要来提亲,以便为自己的孩子择妻。如果孕妇生下的是女孩,就将与男孩成为终生伴侣;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要结为终生好友。哈亚族盛行“摸脚完亲”。

  男方父母向女方父母提亲,当女方父母同意将女儿许配给男方时,男方父母要摸一下女方双亲的脚以示谢意,这就表示这桩婚事已然说定。如果“摸脚定亲”后,女方反悔,男方可上告祖灵,请求对女方加以惩罚。这完全是父母包办式婚姻。“露乳引情郎”是哈亚族人的另一种习俗。哈亚族姑娘为了吸引小伙子注意,常把乳房袒露在外,并把这看作是一种自然美。同时这也是为了取得父亲的监督,根据乳房的变化,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女儿是否已经怀孕,如果未婚先孕,会被看作是家门不幸。津古族男女青年的婚事则另有情趣。津古族小伙子到姑娘家求婚时,由姑娘的祖母出面接待,姑娘则躲在隐蔽处偷看,如果中意,女方会通知男方再来。第二次登门时,男方父母要带上4只活鸡和3只宰好的鸡送给女方家里以示吉利。另外男方还要带一桶玉米面或高梁面给女方以便让女方用以招待客人。尔后女方要请人送给男方一桶蜂蜜,以供男方家里酿造喜酒。结婚时,新娘的姑妈横躺在新房的门槛上,新郎必须送上礼物后,才会被允许与新娘共进洞房。这就是“鸡、蜜定婚”最有趣的要算“迷藏婚”。

婚丧礼仪

  坦桑尼亚西北部有个部族叫甸丁拉姆。甸丁拉姆人结婚时有一个暗中寻找新娘的仪式,这种仪式规定新娘由新人送到男方村子时,不能直接送到新郎家中,而是先送往新郎的邻居家中,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把新娘藏起来。然后送亲的人去新郎家中报信,请新郎去寻找,找到后将新娘迎娶回来。新郎在两名亲友的陪同下一起去邻居家寻找,邻居们也愿意让新郎入内搜寻,但不能通风报信。当地风俗认为如果经别人通风报信后找到新娘,这是假婚,婚后两人也不会幸福。新郎寻找新娘可以连找3家,如仍未找到,女方送亲人就要将新娘接回,7天以后再送来,一直等到新郎找到新娘为止。葬礼习俗葬礼由于传统与生活习惯不同,坦桑尼亚各部族间丧礼的风俗亦迥灰不同。哈亚族人认为有人去世,这不仅是一家的不幸,也是全村的损失,因此全村为之哀悼。死者家中首先由妇女们嚎啕痛哭,通知全村家中有人病故。人们闻讯后都停止干活,纷纷到死者家中吊唁。死者家属要守灵4日,在此期间,村里的人要为他们打水、送饭,多方照顾。守灵期满后,家属们统一剃成光头,照顾他们的村里人才可回家。在举丧期间,亲朋好友要为死者送寿衣。举行葬礼后,寿衣与死者一起火化,全村人一起嚎啕大哭送别死者。

  库利亚人实行土葬,而且是先入土后举行悼念活动。葬礼一般在中午举行,土葬时,墓地设在住房两侧,男墓在右,女墓在左,安葬时男人尸体头朝东、面向中,女人尸体则头朝东、面向左,表示死后保佑全家平安。葬礼期间,亲属们要剃光头、沐浴,为死者宰羊祭祀。悼念活动,男的要进行5天,女的要进行4天。马塞人认为土地是邪恶之源,因此人死后,既不土葬,也不火葬,而实行“天葬”。人死后,用水将死者全身洗得干干净净,涂上一层奶油,停放在屋子中央。亲属们默默地跪在尸体周围,进行为期一天的祈祷,然后由全村最年长的人引路,将尸体抬到荒郊野外,任野兽飞鸟吞食。生活在隆格威地区的部族,当地风俗要求将死者坟墓朝向隆格威山,因为他们认为隆格威山是其祖先圣灵聚居的地方,人死后都要到那里去找归宿。

姓名与称呼

  坦桑尼亚人姓名的组成多种多样。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所以是有名无姓。一个人的全名可以表示出祖孙三代的血统关系。如“阿里·基乌拉·姆克瓦瓦”,阿里为本人出生时取的名字,基乌拉是阿里父亲的名字,姆克瓦瓦是阿里祖父的名字。平常只叫前两个名字,或第一个名字。有些人姓名带有宗教色彩,如使用在天主教堂受洗礼时授与的教名,也有人的名字是根据出生时的地点、时间、环境、节假日名字或是根据所崇拜的人物、所喜爱的动物名字起的,这种习惯相当普遍。便如“拉马扎尼”即穆斯林斋月;“辛巴”即狮子等。已婚妇女的名字通常或保持自己的原名,或在本人名字后面加上夫名。

  坦桑尼亚人之间称谓视情况而定。对长辈可按辈份关系称伯父、伯母、叔叔、婶母、舅舅、舅母、爷爷、奶奶等;对平辈可直呼其名;对老人尊称“姆泽”,即老人家的意思;对已婚妇女有时也称“妈妈”加上孩子的名字。在人们的相互称呼中,最常使用的是“恩杜古”和“拉菲克”。“恩杜古”是兄弟姐妹、同胞或同志的意思;“拉菲克”是朋友的意思。在政府内或一般人之间,相互都称“恩杜古”或“恩杜古”加对方名字。普通老百姓在称呼国家领导人时,在名字前也加“恩杜古”,以示亲切和尊重。村庄式生活方式坦桑尼亚是一个以班图血统为主的多部族国家,历史悠久,人民纯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风情与习俗

发式和服装

  少女则喜欢把头发在头顶上分成若干块,每块独自编成一条条小辫,小辫或坠肩或直立或弯曲,新颖别致,艳丽多姿。马赛族人的发型与共他部族截然不同,可谓别具一格。马赛的已婚妇女喜欢剃成光头,剃得越光、越亮就越漂亮,而马赛的男子则好蓄长发、梳长辫,并以红泥涂身,以油脂或其它带有胶性粘合物涂在头发上,使其直挺挺地拖在脑后,这样当他手擎标枪、盾牌时,显得更加威武雄壮。传统服饰走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上,人们会为坦桑尼亚妇女衣着的美丽所吸引。

  她们从胸部或腰际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围绕直至脚踝,这就是有名的坦桑尼亚民族服装“康加”。据传,“康加”最早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在葡萄牙人统治的蒙巴萨地区。当时有人发出奇想,将6块沿海地区流行的方头巾拼在一起披在身上。初时这种披巾的图案都是黑白色的,人们称其为“康加”,因为在斯瓦希里语中有一种黑白相间的珍珠鸡叫“康加”。后来这种“康加”为人们所普通接受,成为坦桑尼亚妇女所喜爱的日常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今日之“康加”更加绚丽多彩,图案更加新颖别致,原来的6小幅也为整幅所代替。标准的“康加”呈长方形,长10英尺、宽3英尺,四边是边框,中间是图案,图案设计多呈中轴对称,基本花纹分布于中轴线两侧。

  图案设计明快、生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例如中心图案为一轮明月,图下的格言可能是“你的脸像明月一样美丽,我不能离开你。”有的甚至把领袖肖像或国旗作为基本图案。“康加”受到坦桑妇女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漂亮,给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而且也是由于有的“康加”具有一衣多用的特点,适合于耕种、料理家务等各种环境条件下使用。例如劳动时可以用其包裹孩子或兜住孩子的屁股,把孩子背在身后;休息时可以把它铺在地上当垫;刮风时可以披在身上当风衣;必要时还可用其包东西……“康加”在男女爱情与婚姻生活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男人向女人赠送“康加”,是求爱的表示,女人向男人赠送“康加”表明愿以身相许。新婚之夜,新娘头上围一块“康加”,腰身以下围一块“康加”,她要把其中一块送给新郎,作为信物。婚礼用的“康加”,一般都是特制的,婚后都会珍藏起来作为纪念。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往往有几十件“康加”,平时折叠整齐,喷上香料,保存在衣柜内,有重大活动时,着装之前还要用热带香蕉薰一下。

村庄式生活方式

  坦桑尼亚90%的农民生活在传统的村庄里,保持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村庄大多位于农田或牧场的中央,周围用围墙篱笆围起来。民居一般呈圆形,屋顶是圆锥形。一户一座房子,有些部族仍保留着一夫多妻制,也有不少家庭拥有多间住房。一些部族仍盛行按母系续谱、继承财产,或从妇居或从舅居。1967年坦桑尼亚曾在农村中开展“乌贾马”运动。“乌贾马”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村社,即以传统的部族社会中共同劳动与生活的氏族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种农村基层组织。它的权力机构为“村管理委员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它既是一种行政组织,也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组织。村民采取集体聚居形式,村子规模大小不等。在村里建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农田区,十户一组,从事集体生产,但集体耕作农田占比例较少,80%以上为私人耕地。集体耕作所得按劳动日计,私人耕作所得须上交所得税,这种村社带有初级集体经济色彩。礼节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早上起床后。有些部族,如苏库马族、哈亚族、贝纳族的妇女,在同长者讲话时,要跪下或坐在地上讲,以表示尊重。马赛族、梅鲁族青年向长者问好时,长者要用双手抚摸一下他们的脑门,作为祝福。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在坦桑尼亚,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用来握手、拿东西、吃饭,左手用来洗下身。

Copyriht 2007 - 2009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