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帽子’实在太大了。”一位要求匿名的国有航空公司高管极其谨慎的告诉记者,这个报告在航空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事实上,航空公司有很多难言的苦衷。”
惹人争议的是,相比水运等其他交通运输业,唯有三大航空集团在2008年交出了282.2亿元的亏损账单。巨亏背后,航空公司的运营真相到底如何?实现账面盈利以后,是否航空业就真正得以扭转乾坤?
秋后算账
国庆长假后的第二天,三大航空集团(中航集团、东航、南航)就收到一份意外的成绩单。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2008年度分行业运行情况”中,航空运输业以282.2亿元的亏损高居榜首。
报告显示,在国资委公布的九个行业中,除了航空运输业,其他八个行业皆实现了100%左右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而国航、东航、南航2008年经营亏损达到282.2亿元,比上年减利379.3亿元,未实现国有资产保值。
事实上,航空业一直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为了帮助航空公司走出低谷,国家分别向南航和东航注资30亿元和70亿元。是什么原因,让和蔼的出资人忽然变脸“问责”?
“国资委的点名还是比较深刻的,在我看来,这与航空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有关。”一位来自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
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东航与国航在石油价格套保交易中纷纷亏损,其中国航在该业务的浮亏达到74亿元,而东航则为62亿元。这几乎占据了三大航空集团全年亏损的一半。南航因为没有参加而侥幸逃过一劫。
“国资委的用意很明显,一方面要整肃衍生品场外交易,为航空公司敲响警钟;一方面要向航空公司施压,提高经营效益水平。”上述人士表示,现在国资委传达的信号越来越明确——股东不但会掏钱,还会问责。
市场悖论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这份座次表无异于一个突如其来的炸弹。据悉在看到报告的当天,一家国有航空公司的高层就立刻为此召开了讨论会议。“航空业的亏损有目共睹,2008年全球航空业都陷入了低谷,世界各地都有航空公司不断破产。但是涉及到国有资产保值的话题,我们必须格外谨慎,这是央企最敏感的地方。”上述匿名的国有航空高管坦言。
众所周知,2008年中国航空业的日子并不好过。1月份雪灾、3月份西藏风波、5月份汶川大地震,再加上油价上涨、奥运期间严格的安保措施,航空公司已经频频受挫,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又再次给予航空业沉重的一击。
“航空公司在2008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国航董秘黄斌对记者承认,航空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一有风吹草动比其他行业的影响更为突出。
一向与国有阵营泾渭分明的民营航空,也对三大航空集团表示了理解的态度。“负责任的说,2008年中国只有春秋一家航空公司达到微利,其余公司都在亏损运营。”一位来自民营航空的老总告诉记者,某些民营航空通过“做账”来修饰报表,比如租赁的飞机通常要在每小时收入中预留出一些美元,以备退机的时候维修,而民营航空常常把这部分费用抹去。“作为上市公司,三大航空集团没有任何做账空间,反映了航空业最真实的窘状。”
尽管如此,与水运等其他运输行业相比,航空公司的巨亏依然显得独树一帜。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航空公司票价的节节下滑。“与2007年相比,2008年票价的跌幅还是比较大。”黄斌承认。
在一向以价格战拼杀的航空业,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航和东航纷纷将国际航线的运力抽调回国内,在运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继续价格战的厮杀,航空公司的底气都显得不太足。
“没有航空公司是自觉自愿打折的,始作俑者是搅局者,为了进入某条航线不惜‘抢人头’,甚至牺牲利润,从而造成行业整体收入水平的下滑。”上述匿名高管表示,这是282亿巨亏背后真正的秘密,
[1] [2] 下一页